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一束光芒 照彻那山那关——十堰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时间:2021-07-05 11:02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新建成的重庆路小学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周亚晖 报道:

胡安梅,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党代表。作为一个闪亮的名字,胡安梅的不平凡在于她于特殊时代,用一己之力为山村孩子撑起一片天。29年前,18岁的胡安梅面对郧西县湖北口回族自治乡桃源沟村火地沟教学点23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毅然决定踏上父亲辛勤耕耘了22个春秋的讲台。“自己再苦,也不能让孩子没书读。”怀揣着这样的信念,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上,留下了胡安梅奔波的身影。

红烛尽燃,只为发出更亮光芒。

多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以“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共识和决心,倾心尽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自强不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初心不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市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大投入,办学条件天翻地覆

到今年秋季,郧西县夹河镇初级中学已迁址办学9年了。对于刚入校的初一新生来说,郧西这所“最美中学”所提供的一切俨然是“理所当然”。而搬迁之前的学校所在地已经恢复了其原本的功能,当年的学长学姐们肩挑背扛生活物资到校和挤大通铺的生活,早已成了“传说”。这一变化,充分展现出市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983年,因汉江水位上涨,加之生源不断增加,夹河镇初中不得不搬迁到地势较高、拥有三重小院、已经废弃的金銮山道观办学,这就是2017年入选苏教版教材、被称为“峭壁上的学校”的夹河金銮山中学。“借来的学校”远离集镇,学生们需走2公里的盘山小路才能登上学校,每周还要下山两次搬运粮食和煤炭,天旱的时候需人手一个塑料壶到山下取水。

“老道观,旧祠堂,几块土砖打垒墙,破桌烂凳坐着读书郎”,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大多数地方办学条件简陋、学生刻苦求学的一个生动写照。

为改变这一窘境,从1986年开始,我市积极实行“地方管理、分级办学”教育管理体制,以“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标,村村集资建小学,乡镇收入大部分用于办中学。

1997年竹溪县基本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提前三年完成“普九”任务,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普九”验收的特困县。

“全面普九”虽实现了“村村有学校”,但同时也产生了巨额债务,以至于当时农村许多校长经常出门“化缘”、闭门躲债。直到2006年我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随着“普九”债务化解、财政收入4%用于教育等政策的强力实施,全市农村学校得以逐步甩掉“包袱”,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十三五”以来,十堰市深入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5.8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17万平方米,改扩建室外运动场102万平方米,改扩建其它校舍配套设施68万平方米,相关配套设施采购完成率100%,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教育部“二十条底线”要求。6所思源学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湖北汉江技师学院、郧西职教中心、房县一中等迁建工作稳步推进。十堰城区投入近20亿元,整体迁建市重庆路小学、十堰高级职业学校、市柳林中学、市车城高中,新建市北京路中学、张湾区阳光小学、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门小学、茅箭区天津路二小,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补短板,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实现优中选优、优者从教,是十堰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一直追寻的目标。

1993年以来,随着《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我市各地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落实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平均水平”,切实维护了广大教师的职业尊严。

1996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从此,全市的教师队伍走上了以“校本培训”为主、各类交流培训为辅的教师发展之路。

2004年以来,市政府在核定全市教师编制的基础上,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采取“凡进必考、逐年补充”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并通过“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免费师范生和研究生,建立了一支基础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至此,一支基础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基本建立。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引进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研究生389人,新招聘教师3067人,累计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2824人。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787人,累计落实6万人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累计培训教师4.8万余人次。

2019年6月5日,郧阳区境内遭遇强降雨,引发特大山洪,洪水瞬间冲进位于郧阳区谭家湾镇桂花完全小学和旁边的幼儿园,冲毁了学校围墙、食堂和厕所,并冲向教学楼和隔壁的幼儿园。危急关头,学校当天在岗的14名教职工及时安全转移66名小学生,并在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围墙两边搭梯,将27名幼儿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93名学生安然无恙,一个也不少。倾尽才智为学生,双手擎起一片天。多年来,我市树立了教师敬业奉献、改革创新、公平施教的良好形象。教育系统涌现出以郧阳区谭家湾镇桂花小学优秀教师集体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先进典型。

目前,十堰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校)建立基层党组织共计739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十堰市基本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不断提升,出台《十堰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健全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全市54所需治理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已完成治理40所,正在治理14所,完成率74.07%,居全省第三。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0.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63%,全面完成既定目标。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5%,超过“十三五”确定的98%的目标。

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城区42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划转至区级政府(管委会)管理,民办学校各学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区级政府(管委会)管理。真正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办学机制,深入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十堰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提供了不竭动力。

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高中学科教学水平全省领先,高考整体质量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民办教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教育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多样化推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精准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奖、助、贷、补、免一体学生资助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落实资助资金13.5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32.43万人次。教育关爱体系逐步健全,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100%,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

如今,走进十堰的每一所学校,无论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教学理念,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十堰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教育的“硬件”“软件”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走进心仪的高等学府;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成为当地最美丽的风景;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和健康孩子一道接受教育;贫困家庭学生不再为学费、生活费而担忧……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背后,是十堰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 责任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