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一心向阳为了大地浓绿 ——十堰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纪实

时间:2021-06-18 08:38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美丽的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黄小彦王靖

仲夏时节,位于竹山县潘口乡龙王沟村的十转山漫山葱郁。登山远眺,巍巍群山尽收眼底,茂密丛林在风中荡漾,如绿波逐浪,气势非凡……

林海中,一棵有着63年树龄的大树迎风挺立、枝繁叶茂。这棵树,是1958年创办十转山林场时享誉全国的林业劳动模范陈正宽亲手栽下的第一棵树。山上,陈正宽当年种下的树还有很多。记者看到,十转山上起伏的山峦现已被绿色覆盖,风过处,松涛阵阵,绿海滚滚。

那山,那人,那不老的绿

陈正宽1899年出生,竹山潘口人。1952年,他响应政府“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号召,发动群众育苗,实现自育自栽。到1957年,他带领群众完成造林5000亩,成活率达85%。他不仅带头造林,还摸索出树苗浆根移栽的经验并得到推广应用。到上世纪70年代初,他带领群众累计造林10000余亩,绿化了十转山的山山坳坳,其植树经验在全县乃至全省推广。1971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十转山上不老松》长篇通讯,报道其植树造林的先进事迹。1984年,陈正宽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各地不仅要重视植树造林,还要加强林木的保护,特别要保护好古树、风景树和稀有树木”的建议,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

在今天的潘口乡,陈正宽是人人都知道的“不老松”。可以说,没有“不老松”,就没有十转山现在的万亩林海。记者在十转山林场场部旧址走访,场部墙面上书写的“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标语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倾诉当年以陈正宽为代表的党员干部群众绿化荒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上世纪50年代末,十转山林场场部建成后,陈正宽紧紧依靠群众,开辟苗圃0.8公顷,每年出售松苗120万株,营造8公顷松、杉用材林,种植嫁接桃、梨、苹果等果树几千株,把十转山林场打造成了全省有名的集体林场。1982年,陈正宽83岁高龄时,被动员下山回家。回到家中,他锄头不离手,在屋后兴建苗圃、育苗造林。4年多时间,培育树苗2万多株。临终,陈正宽把苗木全部捐给了机关、学校、乡亲,留作永久纪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以林为笔,葱郁成画,陈正宽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植树造林上,不仅改变了十转山荒山秃岭的面貌,不仅为群众留下一座“绿色银行”,还留下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宝贵精神财富。采访路上,记者从武当山脚下到汉江两岸,从千里房陵到十八里长峡,从堵河源头向丹江碧水一路而去,沿途翠屏尽染、千岭绿飘;记者采访笔记上,记下的是造林绿化行动如火如荼展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动人绿色持续增多的故事;千里追寻中,入耳入心的是千千万万个像陈正宽一样的追梦人,以山为家与林为伴,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这是一组绿意盎然的数字:最新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市林地面积达193.61万公顷,位居全省第一;森林面积达173.57万公顷,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3.29%,位居全省第二,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蓄积量1.013亿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二,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18.78%;国有林场数量达34个,面积超过270万亩。截至2020年,全市林业产业基地规模已超过400万亩,林业综合产值达275亿元。从卫星遥感图上看,在十堰2.3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绿色已然成为主色调。

那峡,那梦,那纯净的绿

在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辈子没走出过这里的胡值朝,从1984年开始带领全家在房前屋后荒山上挖窝栽树,辛劳4年共栽下18万株苗木,造林38.4公顷。无论是当村党支部书记、采育场副场长,还是退休后当义务护林员,一个观念一直镌刻在他心里:“保护林场也是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积德积善、造福后代的大好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直接关系一座城市的功能品质和外在形象,直接影响一座城市的民生福祉和发展潜力。在追寻城市绿色发展之路上,记者欣喜地看到,我市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高质量发展“命脉”,坚定不移在“绿色转型、绿色跨越”路上铿锵前行;坚持铁腕治污,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绘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生态底色。2018年,我市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我市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记者在市林业部门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荒山、门户、通道、江河库岸、乡镇、村(社区)“一山五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全域绿化美化,着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我市将着力实施“绿色三带(北部汉江绿色生态带、南部竹房绿色发展示范带、中部森林旅游景观带)”工程、城区森林品质提升工程、森林城镇(乡村)系列创建工程,推进全域增绿提质,打造更多生态美景,擦亮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那路,那城,那永远的绿

因樱桃得名,也因樱桃出名,更因樱桃富民,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是“因绿而富”的典型。守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把产业当景观,把农村当景区,樱桃沟村用10多年时间蹚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子。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樱桃沟的乡村振兴,走的是一条“种绿”富民路。

禀承“守一库清水”光荣而神圣的政治使命,每个星期,49岁的杜纲都会受邀到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授课两次,每次

4个课时。3年前,他被这所学校聘为客座教授。为了水源地,争当“守井人”,在我市从事污水处理工作整整10年的杜纲,毫不保留地把治污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环境工程系的莘莘学子——十堰的治水治污,走的是一条“逐绿”前行路。

“这里独有的宁静、清新的空气和茶叶的芳香,让人疏解压力、祛除疲劳、愉悦身心,真是个康养胜地。”今年端午节期间,已在竹溪县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住了3天的陕西安康游客刘女士连连点赞。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距竹溪县城13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余米的山间,万亩茶园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高达87%。2020年底,该旅游区成为我市首批10家森林康养示范单位之一——龙王垭发展茶叶产业,走的是一条“养绿”天然路。

山是载体,财富在林。我市“十四五”规划清晰指出,“十四五”期间,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持续推进林业产业调结构提质效,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特色林果、竹木、木本油料、林木种苗、林下经济等主导产业,以及林产电商、自然体验等新兴业态,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生态修复,涵养好水。森林素有“绿色水库”之称,能涵养水源,治水就应做好山区水源涵养。市林业局天然林资源科科长袁晓秋算过一笔账,目前十堰天然林每年所涵养的水源相当于30多座1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从2014年起,我市强力推进生态创建“细胞工程”建设,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将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列入市政府年度“十件实事”。截至目前,全市已创成生态乡镇123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59个、市级58个;创成生态村1482个,其中省级410个、市级1072个,创建数量位居湖北省前列。

广植绿色,康养民生。同样是在我市“十四五”规划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把“一心向阳,为了大地浓绿”的梦想诠释得淋漓尽致:我市将战略目光锚定森林康养,把森林康养产业纳入“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重点,拟于今年再创建市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3个以上。年内,全市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将不少于30个,实现相关接待5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

( 责任编辑:徐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