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走进新家园 踏上幸福路 ——张湾区易迁后扶工作纪实

时间:2021-05-31 10:30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美丽乡村幸福田园

西沟乡长坪塘村易迁安置点

花果街办花园村易迁安置点

方滩乡方滩村纸坊沟村安置点

易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马胜江 通讯员 赵德龙 金小龙

初夏时节,绿荫如碧。走进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易迁扶贫安置点,一排排整齐的小楼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温馨幽静。晨辉下,老人们打扫房前屋后卫生,孩子们走向附近的学校;就近务工的人们或前往扶贫车间,或走进生态种植基地……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张湾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精心谋划、全力推进。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发改部门组织协调下,全区加快搬迁进度、确保建房质量、严格资金监管、精确档案管理,完成“六个清零”任务,实施“交钥匙”工程,开展“幸福家园”创建,打造了易迁后扶工作“张湾样板”。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区完成2482户7639人搬迁任务,易迁脱贫率达100%。张湾区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发改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以群众满意为中心

建成美丽新家园

在全面推进易迁工程中,张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紧紧围绕群众满意这个中心,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成立易迁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与乡镇、区直单位签订责任书,乡镇与各村签订责任书,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做到“思想不松、专班不散、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全力以赴推进易迁工作。

为确保易迁资金使用安全,该区成立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对资金实行“单独建户、物理隔离、封闭运行、台账管理”。同时,出台《张湾区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张湾区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拨付报账管理暂行办法》,采取专户、专账、专人的“三专”管理办法,制定资金申请、报账、审批等规范化流程,建立项目村、乡镇、易迁办、扶贫办、扶贫投资公司、区财政等六级审核拨付机制,严守资金“红线”。在此基础上,以《基建财务会计》为指导,规范设置会计科目,并单独进行核算,每周实行集中办公、集中审批、集中报账,确保资金管理规范、运行高效。

针对农村山高坡陡地薄、土地资源稀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该区对居住环境“山高、沟深、路远、林密、水隔、路难”及住在土墙危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实施易地搬迁。

在搬迁过程中,该区坚持“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社会参与、共同富裕”原则,突出规划、选址、设计三个重点,把易迁工程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和城镇发展等行业规划、脱贫攻坚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同步设计易迁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安置点规划、搬迁户脱贫计划,实地踏勘前期选定的112个集中安置区,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形成《张湾区“十三五”精准扶贫易地搬迁规划》,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项目库,围绕目标任务实行挂图作战。在充分尊重搬迁户意愿、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坚持靠近中心村、靠近集镇、靠近生态景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城区的原则,建成集中安置点112个,实现易迁安置点建设5年任务3年完成目标。

针对不同类别的易迁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完善易迁安置点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安置点向特色产业园靠拢,水、电、路、网、排污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和教育、医疗、商超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安置点聚集,切实解决易迁户“吃菜难、吃肉难”和农具无处堆放等问题。全区共建设易迁安置房16.93万平方米、道路27.2公里、管网47.3公里、污水处理设施76套、垃圾处理设施180套,建成幼儿园2所、小学1所、卫生室17个,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有效满足了易迁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要。

2019年,该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易迁安置任务,2482户7639人全部脱贫。目前,全区宅基地复垦复绿工作基本完成,共复垦复绿土地900.51亩,实现土地指标实际交易297.1亩,交易金额达8918万元。

为全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该区扎实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于2018年率先启动“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制订《张湾区“厕所革命”试点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厕所革命百日攻坚”行动,建立健全“厕所革命”投入、建设、管护长效机制,筹集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投入债券资金4432.9万元,新建和改造各类厕所1227座,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了村民环境卫生健康意识,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以群众发展为中心

产业帮扶助致富

易迁群众住上好房子,实现整体脱贫,只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如何让易迁群众稳定增收、长远发展、共同致富?张湾区发改部门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全力扶持脱贫群众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勤劳致富奔小康目标。

该区坚持“以产带迁、以迁兴业”理念,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安置点,聚焦安置点适度引进产业,有效推动安置点建设和产业布局“双向靠近、协同发展”。

精准选择产业。该区坚持产业契合、龙头带动、示范引领原则,紧盯每个安置点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辐射带动目标,以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特色林业、农产品加工业、传统手工业、休闲农业为主,兴建特色产业基地。全区累计发展猕猴桃、樱桃等观光园、采摘园3000余亩,改造板栗、茶叶基地5000余亩,打造以白马山茶叶、白石猕猴桃、西沟百合、岳竹天麻、鲍湾草莓、朱庄蓝莓等为特色的产业脱贫示范村40个。统筹整合专项资金,在该区花园村、柳家河村等农村易迁安置点配套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为偏远深度贫困村安排专项资金购置城市商业街区门面房等,把项目资产量化分配到易迁户和村集体,通过资产投资收益长久增加易迁户和村集体收入。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易迁户参与产业建设和开发运营,增强易迁户自我发展能力,变政府政策性“输血”为易迁户自主“造血”。

精准培育市场。通过“能人带动、集约经营”“入股分红、化解风险”等模式,引进市场主体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租金+股金+薪金”利益联结模式,打通“就业+产业”多途径增收渠道。通过制定出台产业扶持奖励政策,大力支持培育扶贫领域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建设特色林果产业基地,让易迁户依托土地流转金、基地务工薪金、保底收购分红在产业链上实现可持续增收。

精准开辟就业渠道。该区依托工业优势,全力推进政企对接、村企对接、园区对接,积极引导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扶贫车间、劳务输出、企业吸纳、公益岗位等途径,确保易迁户每户有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稳定就业,实现了“搬迁1户、转移1人、脱贫1户”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技能培训,依托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平台,举办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有针对性组织易迁户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为转岗就业打牢基础。

全面创新“消费扶贫”模式。该区通过探索“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把易迁后扶与乡村旅游、城乡统筹、产业发展等相结合,激活农村经济,带动农户增收,让城郊生态旅游等“消费扶贫”业态成为农户脱贫增收主要途径。依托七彩西沟、堵河画廊、白马山等风景区,集中建设安置点20余个、安置贫困户3000余人,让贫困户居住在景区,把乡村建设成城市“后花园”,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旅游、消费。同时,孵化“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为易迁户提供就业创业、入股分红等创收途径,带动万余人增收致富。

以群众幸福为中心

思想引领增动力

加强思想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丰富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强化服务引导,营造和谐氛围……

为增强易迁户幸福感、获得感,该区大力实施易迁安置区“文明社区、幸福家园”提升工程,按照“功能完善、环境整洁、邻里和谐、民主管理”标准,打造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的“四好小区”,教育引导易迁户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通过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易迁户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增强勤劳致富奔小康内生动力,营造互帮互助、勤劳节俭、移风易俗、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通过在安置点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易迁户参与公共事务、文化建设,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通过提升民生服务质量,为20户以上安置点解决社区管理人、财、物等基本需求,形成长效机制,实施精细化服务。对不到20户的安置点,实行社区自主管理。目前,全区易迁安置点已成立社区管理机构9个,各安置点环境整洁、管理有序、邻里和睦。

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心全意谋发展。张湾区将以易迁后扶为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领带动易迁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 责任编辑:徐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