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百年十堰| 曲远河与劬圆渠

时间:2021-03-10 10:33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李尚菲

老湾沟史前文明留遗迹,锅盖山下藏金鱼,箩筐岩下绝壁洞穴存悬疑,黑水河上高峡起平湖,香炉山前石桌椅……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奇景与文明?是曲远河!

我钟情于曲远河,就如同钟情于水的脉脉柔情与绵绵厚爱。或许是因为水充满灵性,抑或因为它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大江大河不仅可以为山塑形,造就奇峰异石,还可以滋养万物,为民造福。

儿时放牛,我喜欢站在胡家坡的山巅,冲对面的大山大喊,青山脉脉,绿水长流。俯瞰,曲远河像一条白龙从山脚游过。河的左岸,有一条几乎与之平行的黛色绸带在崇山峻岭间逶迤,穿过茂林修竹,黑瓦白墙的人家,穿过层层梯田。那时,我以为这是一条从大山深处走向山外、远方的小路。

再俯视胡家坡脚下,土地平整连片,却不能像对岸那样梯田如画。当地村民眼看着白花花、清亮亮的河水从山脚流走,却不能引水开辟良田。

一河两岸,差别为何如此之大?我在三姨嫁到对面山上后找到了答案。到三姨家,须横穿曲远河,穿过那条“小路”。多年后,当我再次站在小石拱桥上,望着桥下清哗哗的水面,不知流向何处,我才意识到,被我误认为的那条“小路”,不仅仅是一条路,还是一条堰渠,更是一条生命的脐带,发展的路径。

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东大堰。它像一根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的彩线,织出五彩山水田园画,织出富春山居图。

这里不得不提一处风景——锅盖山。我更喜欢叫它贝壳山,尤其是在修建东大堰以后。贝壳山上环绕着一圈又一圈梯田,像大地的年轮,又像土丘的彩衣。每到夏天,炊烟袅袅,稻浪青青,像是为它绣上的绿罗带般的花纹。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绿莹莹的光,像极了一个发着绿光的贝壳。真是山高水长藏奇景呀!我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让我感念东大堰的恩泽。

在这钟秀毓灵之地,出了一位名人李凤人,他出生于锅盖山上王家大院,在当地非常有名,这与他主持修建劬圆渠有关——在曲远河右岸姜疙瘩村的王家垭子有一条更早的堰,与“东大堰”隔河呼应,当地人称“西大堰”,也叫曲远渠——乡亲们习惯性将堰渠合称。

说起李凤人,郧阳区现在恐怕只有八十多岁的老人知道了,可在1940年前后,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儿时,小伙伴们都喜欢跟随我大伯到胡家坡放牛。大伯常常吧嗒着一支旱烟袋锅,一边从烟袋里掏烟叶,一边给我们讲故事,仿佛那烟袋里装着的不是香料烟,而是无穷无尽的故事,无聊时光也在烟袋锅一明一暗中逝去。如今,很多故事都随曲远河水流向远方,泡沫一样碎了,唯独李凤人的故事像一枚美丽的贝壳沉淀在我的心田,被时光的浪潮唤醒,深藏贝壳里的那颗珍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让我明白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话说民国二十九年,劬圆渠正式动工。那时,连年打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搞建设。时任青曲乡乡长的周太宾,眼看着脚下哗哗的大河水白白流走,却不能用于灌溉农田,为民造福,常常叹气。后来,深受母亲河曲远河滋养的周太宾就想着为桑梓办点实事,修建一条堰渠,造福一方。他找到李凤仁,让他利用当时县参议员的身份提议修建劬圆渠。李凤人又托请时任黄龙区长、青曲姜疙瘩村人吴著明在县政府里做工作。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周太宾的梦想变为现实。

而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想要成功修建一条巨大的引水工程,谈何容易!一条长渠牵动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为尽快建成劬圆渠,百姓有钱捐钱,有力出力,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壮歌。

短短数月,西大堰就建成了。这与李凤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广大民众吃苦耐劳的精神密不可分。当地人们为感念他们的劳苦功高,在西大堰竣工后,请来戏班剧团,在青曲集镇演了三天三夜,让参与建设的广大民工一饱眼福。

大伯说,人们还在西大堰分支处竖起“劬圆渠”石碑,渠段中还有两处摩崖石刻“衣食之源潘范五”和“鬼脸包处藏头诗”。

如果说洪水如猛兽,那么堰渠就是一条有力的鞭子,把洪水猛兽抽打得俯首帖耳。如果说河流是山村的大动脉,那么堰渠就是小血管。堰渠是河流的触角,替河流到达那些到不了的地方,送去水分、恩泽、大爱。

东西大堰建成后,曲远河欢跃的雪白浪花化为两堰轻柔的水带,润物无声。两堰沿途便被开辟成一畴畴梯田。在夏秋季节,东大堰附近的梯田漂亮极了,简直就是一幅水彩画。端午节前后,水田已经灌满水,等待秧苗安家落户,那一畴畴水田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的是当地人们躬耕的影子,是勤劳的双手,是知足常乐的笑脸。等到秧苗长大,挤满水田,一个个梯田又像是一条条绿丝带,静静地缠着巍峨的高山。等到稻子黄了,这里又像是堆放着一层又一层的黄金,是汗水凝结而成的沉甸甸的收获。

百闻不如一见。在我四叔举家迁居周家坪后,我才有机会与西大堰亲密接触——它是我到四叔家的必经之地。若没有西大堰,我四叔家就没有稻田,就不可能靠种植莲藕致富。周家坪、曲远河店等村以及青曲集镇等处也由此成为一个因“堰”而变得“稻花香里说丰年”“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好地方——河水哗哗,翠竹摇曳,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夏日的青曲镇很美,集镇四周稻浪青青,荷叶田田。

2009年,这条隐逸在山乡之中几十年的劬圆渠,再次被发现,被收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成为研究山区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建设的活化石。

其实,东西大堰还是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沿着一尺多宽的西大堰渠埂徒步向前,像一次追问与探险。游人就像被一根神奇的绳子牵引着,一步步走进历史深处,走进自然怀抱,走进心灵深处。站在渠埂上,可近距离目睹百里长峡的高山、深涧、险滩、急流,体验它九曲十八弯的惊险。亦可摩挲摩崖石刻、石碑等文物古迹,感受人与自然的力量。

等走到渠首后,可趟过曲远河,转道东大堰,直到老湾村,就到了曲远河的上游,便开启揽胜赏景、探幽觅踪之旅。

若觉得还不够刺激,还可以从东大堰渠首箩筐岩水库上游转道,顺着曲远河的支流西流河逆流而上,到著名的虎啸滩自然人文风景区,探寻曲远河源头深藏的古河床地质遗迹,去观瀑,去探寻岩溶、钟乳、天井、恐龙蛋化石地质遗迹和古庙遗址,去感受天然原始柳群落河谷的古老气息。

像东西大堰这样的堰渠,郧阳区还有盛水堰、武阳堰。十堰的堰渠更是不胜枚举。在我家乡郧西,乡亲们筑库蓄水,垒堰输水灌溉农田,老乡将垒土而成的大渠叫堰。堰渠是村庄的血管,帮助村庄调匀血脉和气息,为小河疏通经脉,畅通水路。

每年春末,乡亲们照例要出一次堰渠,以备农田灌溉之需,保一方平安。在乡亲们心里,白哗哗的库水就是白花花的碎银子,更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稻米。

出堰渠不仅是一次疏通,更是一次维护。插秧前,村干部振臂一呼,“走,出渠去!”村民们集体出动,纷纷扛着铁锨、锄头和土筐等工具出渠。为了方便村民,提高合作效率,村干部将堰渠分成若干段,村民只负责自家附近的那段。

平日寂静的堰渠顿时热闹起来,说话声、干活声在山谷间回荡,此起彼伏。乡亲们重复着弯腰、直腰的动作,将淤泥、枯枝、落叶直接用铁锨铲起,培在渠沿,用锄头压实,增加挡水的厚度和坚实度。将落石就近砌在渠梗上,渠梗变得更加坚实。若是发现有漏洞,立马用石头、泥土堵塞严实。杂草是肯定会被连根拔掉的,扔在渠边林子里。畅通后的堰渠,顺顺畅畅地将水库里的水输送到各家各户的农田里。

十堰,因堰而名,因堰而兴,“堰”已成为十堰的历史名片。我不得不说,身为十堰人真是“堰”福不浅。

( 责任编辑:徐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