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孟建锦
在热闹的新年气氛中,位于郧阳区梅铺镇泉湾村的湖北鄂鲁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终于安静下来了,喧嚣了一个冬季的工厂里空荡荡的,仿佛在为新一年的发展养精蓄锐。
2004年,家住山东省梁山县的候升春放弃了自己的配件生意,来到梅铺镇成立鄂鲁淀粉制品有限公司,专攻红薯产业。
经过16年的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成功扎根,公司共建设示范基地3万亩,带动16个乡镇种植红薯10万亩,年产250万公斤“老郧梅”红薯粉条,年产值1.2亿元。研发的“无矾粉条生产线”获得国家专利,产品先后通过QS认证、获得A级绿色食品证书、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去年双11期间,线上销售达到10万公斤,线下销售5万公斤,库存基本为零。”候升春告诉记者,公司每年生产的红薯淀粉,除了一大半加工成粉条销售,还有一小半卖给了制药厂和食品生产企业,用来加工胶囊或作为火腿肠的主要配料。
清洗、粉碎、过滤、沉淀……在鄂鲁淀粉制品公司,生产线全是机械化作业。通过引进现代化设备和改进工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还规划建设一座占地70亩的现代化新工厂,把郧阳红薯粉条打造成可随身携带、即开即食的美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每天,一车车粉条从这里出发,运往全国各地,远离故乡的游子们在这晶莹剔透的丝丝缕缕间寻找故乡的味道,爽滑的红薯粉丝让乡情悠久而绵长。
郧阳区谭家湾镇圩坪村的王平安和乡亲们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沿用传统粉条制作技术,在捶打中让古老的记忆复苏,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只有在数九寒天的晴朗天气才会制作粉条,半夜里还要起来泼几次水,让粉条在自然条件下冻得更快。第二天太阳晒一天,这样的粉条才会更好。”王平安告诉记者。
打芡、揉粉、漏粉、晾晒……每一道工序,王平安和乡亲们都是纯手工进行。每年制作粉条的时候,会吸引很多城里人来观看,有人还把他们制作粉条的过程拍成照片或视频传到网上,传播得很快,点击率也很高。
圩坪村的手工粉条产量并不是很高,常常是供不应求。村民们在路边一边晾晒一边就有人购买。有时甚至刚进入冬季,就有人付了定金。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都想寻找一些过去生活的记忆,所以我们要把这种传统的文化和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王平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