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喜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针对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存在的“唯论文”不良导向,要求改进科研评价方式,强化科研育人功能,以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
高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高校虽然也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但它首先是教育机构,人才培养是其第一位的职能。高校科研必须坚持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不能本末倒置。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任何时候,都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尺度。评价高校科研工作,特别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初心使命。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高校教师的一部分。他们往往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科研人员,可毫无疑问,其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者,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必须首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履行教师的使命,然后再完成科学研究任务,履行科研工作者的职责,这个角色不能颠倒。强调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就是在回答“靠谁培养人”的时代课题。可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即便是开展研究,首先也应当是教育教学凳面的研究,其他科学研究也应当首先是为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服务的。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过去,人们习惯于用评价自然科学研究的标准和尺度来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然而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天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所以,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坚决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倾向,决不能简单以发表论文期刊级别、数量、引用率、影响因子、转载情况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甚至作为人才引进、职级职称评聘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立德树人是面向未来的工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真正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于中国大地,把科研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建立自己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传统,突出中国价值追求,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决不能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片面地用西方评价体系裁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评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四个服务”。中国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落实“四个服务”要求,依靠的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体现在加强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导。评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不能“唯论文”,更不能打着“国际化”的幌子行“去中国化”之实。必须强化“育人”导向,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