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苞谷和谷糠按比例搅拌均匀,确保好酒品质。
收回苞谷,手工脱粒后晾晒数日,水汽自然蒸发。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张婧 报道:
“再撒点儿酒曲子”“苞谷赶紧铲进来”“加把劲儿,这锅蒸上就吃晌午饭”……郧阳区大柳乡村民用苞谷酿酒历史悠久,当地水质清冽甘甜,酿成的美酒素有“十堰小茅台”之称,每到冬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请几位乡邻来帮忙酿酒。
日前,记者驱车两个多小时,走进郧阳区大柳乡余粮村农户陈文华家,只见四五位村民各有分工,正用古法酿造今年的头道酒,空气中氤氲着浓浓酒香,酿酒技艺让人大开眼界。
苞谷粉碎煮熟,拌进酒曲发酵数天后铲出。
准备就绪,上酒甑。
代代相传,大柳家家户户会酿酒
“我十五六岁就开始蒸酒,我们村300多户,家家户户都会这手艺。听老辈子们说,我们这儿蒸酒已有上百年历史。”陈文华边铲玉米上锅蒸,边骄傲地告诉记者,酿酒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手艺。
为让寒冬有这一口苞谷酒暖身,从初春就要开始忙碌。陈文华种有6亩苞谷地,农历二月底三月初,选糖分高的苞米种子撒进地里,阳光雨露滋养下,它日益粗壮,饱满结穗。其间,陈文华除草、浇水、施肥,用心呵护。农历八月,收完苞米,手工脱粒、晒干。待到入冬,当地家家户户便开始上演每年的蒸酒大戏。
“蒸酒这活儿,非得四五个人一起干,所以我提前一星期就和几个乡邻说好今天来帮忙。别人家蒸酒时喊我帮忙,我也是不惜力的。”陈文华说。
经粉碎、搅拌、蒸料、糖化、发酵、蒸馏等步骤,将苞谷粉碎煮熟,拌上酒曲发酵数天,然后掺进谷糠放进酒甑。通过柴灶加热形成酒蒸汽,酒蒸汽通过铁锅冷却进入引酒盘,遇冷就形成酒液。四五位乡邻各有分工,边干活边拉家常,蒸汽环绕,酒香扑鼻,很像电影《红高粱》中的缩微场景。
“出酒啦,出酒啦!”三四个小时不停歇,今年头道酒蒸馏出锅。俗话说:“烧酒头,黄酒尾。”这头道酒的酒精浓度能达到60多度。陈文华接了一小杯,尝了一口笑眯眯地说:“真是好酒啊!”
采用古法手工酿造的大柳苞谷酒,色白、气香、味醇,不含添加剂。饮一口入喉,香甜绵软,顺着口腔滑入,像一团暖水,在身体各处流动。
注入大柳好水,通过柴灶加热形成酒蒸汽。
酒蒸汽通过铁锅冷却进入引酒盘,遇冷就形成酒液。
水质好苞谷甜,酿酒优势得天独厚
陈文华已年近花甲,女儿出嫁了,儿子在郧阳城区打工。他和妻子生活在村里,春种秋收、养鸭喂猪、砍柴蒸酒,偶尔喝点小酒,过得平实而幸福。介绍起自酿酒的特点,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大柳水好、苞谷好,这酒能不香吗?”
种植糖分高的苞谷,能够保证酿酒口感;酿酒用的大柳白泉清冽甘甜,是虎啸滩三叠瀑布之源。在陈文华看来,蒸酒没啥窍门,就是把玉米蒸熟,掌握下曲的温度即可。关键是大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这里的苞谷酒蕴含弥久不散的醇香。
“我家有大小4个酒缸,总共能装下1000多斤酒,要用3000斤苞谷。”陈文华告诉记者,当地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管谁家蒸酒,都会送一些给四邻尝尝,彼此交流一下。在相互走动中,除了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则是以酒寄情、借酒交融。
生活在大柳的村民,怀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播种苞谷到蒸酿出酒,满满的成就感。农忙时,喝一口自己酿的酒,不仅暖身,而且将一身乏气消失殆尽,心里也更加舒坦。农闲时,做一桌好饭菜,约上三五乡亲,大家一起喝到尽兴,这就是大柳人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