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历史文化|“郧县人”震惊中外 改变“人类起源说”

时间:2020-12-24 10:06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湖北省考古所专家李天元(中)在“郧县人”头骨化石发掘现场介绍发掘情况。(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何利 报道:在1990年以前,科学界研究人类起源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1989年、1990年,郧阳区青曲镇先后发掘出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直接撼动“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科学定论。

从1975年在郧阳区梅铺镇发现“郧县梅铺猿人”开始,“郧西白龙洞人”、“郧西黄龙洞人”和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接连在十堰境内被发现。随着对十堰古人类文化研究的深入,十堰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长廊”。学堂梁子遗址、梅铺猿人遗址、黄龙洞遗址、白龙洞猿人遗址均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说明远古时期就有古人类在十堰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十堰发掘4处古人类遗迹,全世界罕见

梅铺猿人洞,又名龙骨洞,位于郧阳区东北60公里的梅铺镇杜家沟。洞穴的东西南三面岗峦起伏,北面有滔河蜿蜒东流,注入汉江支流丹江。梅铺猿人洞形成于震旦系(距今五亿七千万年至十二亿年)的石灰岩中,是一个较大的水平溶洞。

梅铺猿人洞发现于1970年。到了1975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考察队对此洞进行了发掘,共挖掘出4颗猿人牙齿化石,全是左边的。一颗是左上中门齿,其余3颗为臼齿,齿冠都保存完好。从牙齿形态分析与北京人、瓜哇相近似,时间早于北京人,距今70万至80万年,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在此还发现了一些经过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砾石石核,以及猕猴、豺熊、大熊猫、獾、猫、狐、水獭、马、貘、犀牛、小猪、鹿、河狸、豪猪和龟等二十多种伴生动物化石。其中部分种类仍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由此可见,这里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地繁茂,珍禽异兽群集,环境优美,生意盎然的地方。经过鉴定,距今50万至100万年之间,为我国第五个猿人化石发现地点。

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这样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汉江流域吸引了更多的考古工作者。仅仅是在一年后的1976年,郧西文化馆的文物干部前往郧西县城东的神雾岭白龙洞调查,证明该洞是一处重要的化石产地。他们从群众在白龙洞采集“龙骨“中挑选出3枚人类牙齿化石。

197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湖北郧西白龙洞发现古猿人牙齿化石》的报道,引起全国考古界和科学界的震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第一次发掘,发现3颗猿人牙齿和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随后,国内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文博单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发掘,发现了数枚猿人牙齿化石和大量与古人类活动有关的证物。白龙洞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经科学研究鉴定,这里是距今约60万年的古猿人遗址。

2010年6月18日,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界泰斗吴新智不顾年老体迈,冒着高温,再一次来到郧西白龙洞,对这个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这是吴新智院士第三次来到这里。在此前的1977年和1982年,他曾先后两次参加白龙洞的考古发掘活动。吴新智认为,在以郧阳区曲远河口为半径的百公里范围内,连续发现梅铺、曲远河口、黄龙洞、白龙洞4处古人类遗迹,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现象,是很了不起的发现。这4处古人类遗迹,充分证明了“两郧”(郧阳区和郧西县)地区早在10万至80万年前就是远古人类繁衍与进化的发祥地。

考察结束后,吴新智院士欣然提笔留言:“白龙洞古人类遗迹是远古人类在郧西这个地区繁衍的明证,结合其它古代遗物,表明郧西长久以来是宜居之地。希望能充分发挥地下和地上的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将郧西建造为人民更加幸福繁荣的乐土。”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起源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是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70万年。而距今60万年至100万年间的早期直立人信息非常有限,白龙洞古猿人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此外,在白龙洞内还发现200多件人工打制的脉石英石制品,器类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小型的盘状砍砸器。郧西白龙洞的伴生哺乳动物种类与郧阳区梅铺镇龙骨洞基本相同,但又有不同,古老的残存种不见,新的属类有所增加,如竹鼠、虎、灵猫、狼以及牛、鹿。这个动物群证明其时代晚于郧县龙骨洞的时代,大约与北京猿人的时代相当。

人工痕迹的工具、动物骨骼,以及特殊的遗址埋藏现象等,揭示当时人类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捕猎、屠宰、切割、分食动物的能力。这些信息显示,远古时期的古人类已具有相当程度的生存能力,他们在十堰境内进行过一系列与生存相关的活动。在白龙洞遗址内发掘出土的人骨标本与郧县梅铺猿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为研究猿人类迁徙过程等提供了实证,对见证鄂西北地区古代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郧阳区发现“郧县直立人”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资料图片)

“郧县人”震惊中外,两具化石改变“人类起源非洲”说

在郧阳区梅铺镇和郧西县境内接连发现古人类化石,这让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愈发对汉江流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事实上,专家们的预测,很快得到印证。

1989年5月18日,是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是全国、亚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它掀起科学界的惊涛,撼动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科学定论”。这一天,在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发现一具距今约百万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这具头骨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古人类学专家贾兰坡教授鉴定:这是真正的古人类化石,理所当然是亚洲人类的直系祖先!

1924年,澳大利亚教授达特在南非的汤恩发现了第一具南方古猿颅骨化石。此后,非洲不断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迄今已有350多个个体。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一直未发现此类化石。古猿颅骨化石测定的年代距今约240万年。因此,国际学术界断定:非洲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亚洲早期人类是由非洲的早期人类迁徙而来。

1989年,郧县出土的这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评为“七·五”时期“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0年5月,湖北考古研究所专家李天元等人,又在距这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遗址3.3米的砾石层发掘到一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这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头被评为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1年2月5日,李天元在《中国文物报》第一次公开报道1990年在郧县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郧县人”的命名!

1992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李天元与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人类学系D·埃特勒博士联合著述的论文《中国郧县新发现的中更新世人类头骨》,强调“郧县人”属于直立人类型,是代表人类演化长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后,新闻媒体及科技杂志纷纷载文称:“国宝,在湖北郧县出土!”美国《发现》杂志1993年1月号把“郧县人”的发现,评选为世界50项重要科学成果之一。

持“人类起源非洲”说的权威代表人物、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研究室主任STRINGER教授,在研究了英国《自然》杂志刊载的李天元论文后,承认这具头骨是在中国大陆至今发现的显示直立人进化为较进步人种的最完整的标本。

1992年6月5日,他在U·SBBV电台讨论这一问题时说:“也许现代人是起源于非洲和中国吧。”他的表态,对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

1975年,在郧县梅铺发掘的猿人牙齿化石。(资料图片)

古人类化石集中出土,展现十堰地区远古文明

中外科学家在分析郧阳区青曲镇学堂梁子出土的“郧县人”化石后,认定这是一种晚期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又因为这两具头骨化石标本保存得十分完好,脑颅和面颅基本完整,认为它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经过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考古人员在学堂梁子文化遗址层中,共出土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两面器、手斧等石器达上万件,还挖掘大量与古人类化石伴生的各种哺乳动物化石,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不仅为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对古动物群落、古气候演变、古地貌变迁等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郧县人”遗址引起中外古人类学界的极大关注。1998年,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湖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对“郧县人”遗址进行系统研究。专家研究了从遗址出土的9件手斧后认为,“郧县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手斧的古人类。证实了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古人类,至少在80万年前就开始使用手斧,这一发现改写了长期存在于西方学术界“旧石器时代中国无手斧”的定论。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原馆长亨利·德·伦姆莱说:“通过对‘郧县人’遗址出土的手斧等石制品研究,证明中国次大陆上很早就有人类生活,这个时期的出现比欧洲更早。”

可喜的是,75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6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5万年前的郧西黄龙洞猿人都分布在“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方圆百十公里范围内,有力地说明了“郧县人”不是孤证,证实了百万年来郧阳地区优越的生存条件!“郧县人”这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让郧阳蜚声天下。

2008年5月,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摄制组来到郧县青曲弥陀寺村学堂梁子,以电视科普的形式对“郧县人”进行科学解析和全方位报道。节目中,“郧县人”研究项目负责人、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李天元介绍,“郧县人”既具有直立人的形态特征,又具有古人类的形态特征,同时还有欧洲古人类的形态特征。因此,“郧县人”是一件典型的东西合璧的标本,在人类进化链条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冯小波说,作为出土“郧县人” 头骨化石的遗址,郧县青曲镇学堂梁子走进世界各国的教科书。

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等44名中外专家发布“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宣言:以郧县为中心的汉江中上游地域,是中国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区域,应该引起科学界的足够重视……

研究表明,以郧县为代表的汉江中上游地区是远古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域,为加强研究与保护工作,建议国家在郧县设立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共享平台——人类化石和历史遗迹保护研究中心。

与“北京人”相比,“郧县人”不仅早了50万年,而且脑容量值为1065毫升,已经接近“北京人”平均值1075毫升的水平,证明了“郧县人”的智力水平也已经接近“北京人”。

今年11月25日—28日,中国·郧阳“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郧阳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30年来,国际国内专家、著名文化学者、经济专家和友好人士,围绕“郧县人”这一课题,从学术、文化、经济角度潜心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理论成果,让“郧县人”走向世界。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形成一致意见和共识:学堂梁子遗址富集现象全国唯一、世界罕见。学堂梁子出土了最完整的两具头骨化石和大量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手斧和生产工具,特别是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以及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在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学堂梁子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经专家们集中讨论,达成一致共识,学堂梁子遗址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区域,在国内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秀杰在报告现场呼吁,要加快学堂梁子遗址的保护、开发、研究和利用。做好学堂梁子遗址的保护,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是第一位的。同时,要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掘,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以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依法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利用,推动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其建成一个国际性的人类进化演化研究、科普教育、研学旅行基地。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