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清朝“巴图鲁”缘何钟爱武当山?

时间:2020-12-17 10:32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这口铸造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大铜钟,留下的有关罗思举铭文题刻共三段。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报道:清朝四川达州人罗思举,在当时赫赫有名,历任滇、川、鄂、湘四省提督,获封“巴图鲁”。罗思举走过很多名山大川,却单单对武当山情有独钟。他不仅在武当山上重树古钟,还敬献礼器。

清朝湖北提督在明朝大铜钟上“乱刻”

在武当山吊钟台,有一口铸造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的大铜钟。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铸造这口大铜钟410年之后,居然有人在该铜钟上“乱刻”。

记者到吊钟台翻拍大铜钟上面的铭文题刻发现,作者是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一个叫罗思举的人留下的。

这口大铜钟留下的有关罗思举铭文题刻共三段,分别为:“虔心重树古洪钟,国泰民安慰圣衷;大叩大鸣霄汉里,万声万佛白云中。西蜀罗思举题”;“共仰元音。凫氏功高雨慕叶和平之奏,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西蜀罗思举题”;“提督湖北全省军门罗思举,道光六年九月初一重悬。均光营把总躬必胜督工。”

这三段铭文题刻为阴线刻,刻于清微宫明朝大铜钟的方格内,内容标明该题刻铭文为“重悬”大铜钟而刻。

对于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吊钟台这口大铜钟,有人说这处罗思举铭文题刻的存在,对了解和研究清朝时期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与修葺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过,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据200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当一绝》指出:“罗思举在武当山情不自禁,忘乎所以,由下属躬必胜督工用凿工刻于明代大钟之上,这是清代破坏文物的见证。他在湖北短短几年内,几乎每年都登武当山,每次都留下了他破坏文物的罪证,无论铜器,还是铁铸、石质、木刻等。在这些古代文物上破坏性题刻,实在可恶,今天已成为反面教材。”

神秘“巴图鲁”现身武当山金顶铸铁神磬

罗思举究竟何方人士?他为什么要留下铭文题刻?除了吊钟台大铜钟,哪些地方还有他留下的印记?

无独有偶。今天,当游客在金顶父母殿参观时,都会看到父母殿左侧有一口大铁磬。四周铸有铭文,共分数段,其中有“启圣宫”三个大字。铭文内容是:“武当山为灵昭昭也,道光五年季冬,余由滇南调仕楚。比次年巡阅就道,登山朝礼,重树古钟。数载以来,山无伏莽,水不扬波,四始恬熙,民安物阜,要皆山灵保佑所致。献磬一口,赋诗一首,以绥灵应。曰:大乐垂千古,元音澈九天。金声宏宇宙,帝凄□无□;提督湖北全省军务苏勒方阿巴图鲁,西蜀罗思举敬献。启圣宫位前神磬一口,永远供奉。监造官湖北提标中营把总杨琏,老河口金火匠王新顺,大清道光拾年孟夏月吉日立。”(注:□为辨认不清的铭文)。

显然,这口大铁磬是罗思举在湖北提督任上,为感真武恩泽而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铸造敬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磬亭的四个柱子上,尚有阳铸铭文对联一副,文字为:大岳垂千古,元音澈九天;金声宏宇宙,帝泽被无边。

罗思举,字天鹏,四川达州宣汉县人,系清朝中期著名军事人物。他的名字,对于现代人来讲绝少听说,与清朝中期的和珅、纪晓岚、林则徐,晚期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相比,罗思举在后世近乎没有知名度,但他在当时那可是赫赫有名。

罗思举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多次历经险劫而不亡,年少因极贫而为豪侠义盗。后来,他参加朝廷军队镇压川、鄂、陕等地白莲教武装动乱,一举成名。

他从普通士兵一步一步到将军,曾任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提督,赐双眼花翎,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死后赐太子太保,并为其建立专祠供世人观瞻。罗思举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备受重用。

罗思举对武当山情有独钟

那么,武当山金顶大铁磬上的铭文“巴图鲁”又有着怎样的含义?

据201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当山金石碑刻选录》记载:巴图鲁,满语中“英雄”、“勇士”一词音译,为满洲传统封号之一。明朝时女真人就开始使用此称号,后来成为清朝时期赏赐有战功之人的封号。清初的鳌拜、晚清的左宗棠、僧格林泌、邓世昌也曾获称“巴图鲁”。

罗思举历任滇、川、鄂、湘四省提督,获封“巴图鲁”,走过很多名山大川,却单单对武当山情有独钟。

罗思举在其所著的《罗壮勇公年谱》记载了重树古钟和敬献礼器这两件事:“均州武当山护国佑民,为灵应之地。余莅任初,巡视上游,就道瞻拜,见面南岩大殿房宇倾圯,捐资修葺。重树古钟于山顶天池楼左,并修钟台。数年来,山无伏莽,水不扬波,岂非山灵所致与。十年春,铸三百斤铁钟一口,敬献祖师顶上,又悬钟于拜殿启圣宫,以纪灵应。”

罗思举并非出身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但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在晚年亲笔撰写记述自己一生经历的《罗壮勇公年谱》。《罗壮勇公年谱》共计10余万字,详细记载了作者青年时期的奇特经历和从军后的非凡军事生涯,充分反映了罗思举是一个智谋天才和军事天才。此书既栩栩如生反映了罗思举本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又是清王朝一段历史的侧影。古往今来的名将写自传是罕见的,大学者胡适给予该书极高评价:“个人认为是中国最近一二百年来最有趣味的传记。”

湖北任职14年,热衷铸器刻铭

罗思举出身贫寒,少年偷鸡摸狗,为盗为匪,数次犯案。中年幡然醒悟,戎马半生,靠战功起家,官至提督,受两朝重用,光耀祖宗三代。在他功成名就后,与他人谈及年轻时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忌讳。

他任湖北提督时,在谷城兴建学校,发展教育;屡灭蝗害,勉励农耕;利用上北京受皇帝召见的机会,自掏腰包买回价值2300两银子的各式书籍,交当地学校供老师学生阅读。

根据《罗壮勇公年谱》记载,清朝道光五年(公元1826年)九月,罗思举调任湖北提督,是年十二月到任,驻谷城。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二月,朝廷调罗思举前往湖南剿灭湘西南瑶人叛乱(期间兼任湖南提督),是年十月撤回湖北。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罗思举赴荆与两湖总督商量公事途中患风寒,医治无效,逝于途中,时年77岁。这样算起来,罗思举在湖北任职14年。

罗思举为官到任一方,热衷于建庙、修桥、铸器、刻铭。罗思举任湖北提督之后更是年年都上武当山朝拜、祭奠,先后捐资修葺了南岩宫大殿,修建吊钟台,重树古钟,敬献铁磬。

在清廷上下对武当山不甚关注的背景下,罗思举缘何钟爱武当山?有专家分析认为,他青年时曾在终南山道观跟随道士学武,受道士影响,对道教尤有好感;罗思举曾为强盗,偶因从军而飞黄腾达,人生的巨大改变让罗思举归结为神灵保佑;武当山及真武大帝自古有灵应传说,罗思举自然顶礼膜拜。

不过,罗思举每逢朝山祭拜,一高兴就忘乎所以,爱在文物上“乱刻”,是古代破坏文物的“典型”人物。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