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你知道吗?远古时代十堰是大熊猫的家园

时间:2020-12-09 10:01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考古专家曾在“郧县人”生活的学堂梁子遗址附近发现了两件较为完整的武陵山大熊猫下颌骨化石。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报道:大熊猫武陵山亚种是大熊猫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世界上少有发现。1990年,考古专家在发现“郧县人”过程中还发掘出武陵山大熊猫下颌骨化石,这对研究大熊猫的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令人惊叹的是,考古发现十堰境内的大熊猫化石比比皆是。毫不夸张地说,远古时代的十堰堪称国宝大熊猫的家园。

清朝《房县志》记载:大熊猫啃食铜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被誉为“远古活化石”。大熊猫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从已发现的化石来看,远古时期它们在中国分布广泛。但是,随着生态环境变迁,地理气候变化和自身种群退化,特别是人类活动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大熊猫生息繁衍受到严重威胁。

对于大熊猫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韩奕》:“韩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这里的“熊、罴、猫”是不是包含了大熊猫呢?有学者指出,极有可能。这是因为,罴是棕熊,按照汉语逻辑,前面的“熊”是黑熊;这里的“猫”,可能指的就是大熊猫。而且猫作为大熊猫,大小与老虎相似,如果作为一般的山猫,没有必要这么写。

那么,史书中为什么却没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呢?原来,古代大熊猫另有其名!古人对大熊猫的较早称呼是“猛”“貘”“貊”。一直到明朝,历史记载里依然没有出现大熊猫的字眼。其实,真正拥有其大名时,已经是晚清了。先秦时期的地理类史书《山海经》的“兽多猛豹”一语,注释中提到:“卭来山,今在汉嘉严道县,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铜铁也。”文中的两处猛豹分布区,正是现在大熊猫分布的两个主要区域。

亦食铜铁,或是大熊猫的真实写照。“又有貘兽,食铜铁,而不伤人”“又传九道梁有貊,食铜铁”。清朝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二“杂记”中记载,大熊猫看到老百姓的犁、刀、锄、斧,直流口水,跑到县城里抱着城门铁皮就开始啃。

难怪在古时候,大熊猫也被称为“食铁兽”。这也源于《山海经》把大熊猫记述得诡秘化了,认为大熊猫牙齿锋利,能够嚼食铜铁。

惊人发现,“郧县人”遗址出土大熊猫化石

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用貘皮做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做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而在原始人类眼里,大熊猫也不过是嘴里的一块肉。古人类打猎时发现大熊猫体型巨大,获取一只抵得上好多野兔野鸟,于是开始四处猎杀食用。

在史前时期,大熊猫被三峡古人类当作主要食物。在距今数十万年的“奉节人”的山洞里,发现了大熊猫遗骨。经考古专家研究,是古人类吃剩下的部分。

事实上,大熊猫的演化与人类演化一样,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少为人知的是,考古专家于1990年对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进行正式发掘中,发现一具完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与此同时,发掘出一批包括大熊猫下颌骨化石在内的伴生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根据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分析,鉴定为武陵山大熊猫。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之一、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冯小波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从地理环境分析,“郧县人”遗址属于中国南北两大动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在秦岭抬升之前,南北区系动物群的成员可以自由迁徙。“在该遗址发掘中,既有北方属种的裴氏猫等,也有华南属种的东方剑齿象等;既有第三纪的残留种似剑齿虎等,也有早更新世的蓝田金丝猴等。证明这些动物生活的年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00万年。”

40多年来,十堰发现众多大熊猫化石

早更新世是第四纪冰川更新世的第一个时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

那么,什么是武陵山大熊猫呢?冯小波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大熊猫化石最先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禄丰县晚中新世地层中,称之为始熊猫。进入更新世时期以后,大熊猫在中国有完整的演化过程和较为广泛的分布区域,先后经过了大熊猫小种、武陵山大熊猫、巴氏大熊猫演化阶段。到了全新世时期,大熊猫演化为大熊猫现生种。

据了解,大熊猫武陵山亚种是大熊猫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该阶段的化石遗存极少。“郧县人”遗址是其分布区域中纬度最为偏北的地点,海拔高度和相对海拔高度都最低,并且还是其中唯一个阶地环境埋藏地点,对研究大熊猫的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江,其实是古汉水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内陆最古老的河流,汉水比长江要早诞生7亿年。

“郧县人”遗址地处汉江左岸的第四级阶地,遗址剖面堆积层上部为黏土状堆积,下部为砂层。冯小波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在“郧县人”遗址所在地学堂梁子这个亚热带森林的边缘,与“郧县人”一起生活的动物伙伴们,至少包括6个目、26个种,有武陵山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中国貘、云南马、小猪、麂、水牛等。冯小波教授说,到目前为止,“郧县人”遗址发现的整个动物群显示以森林动物种类为主,也有少量属于草地生活及多水地区生活者。

“从这些食草类动物大量死亡的年龄曲线分析,它们大量是自然死亡或灾难性死亡。”他认为,“郧县人”遗址中的大量食草类动物的骨骼好像是快速堆积而成的,可能是因为汉水突然涨水形成了一个“陷阱”,还可见当时它们死亡时的情景,随后被蜿蜒的河水掩埋。

冯小波教授说:“从史前环境学观点分析,‘郧县人’遗址出土的大型哺乳动物群,反映出当时这里应该有足够多树林的环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远古时代的十堰堪称大熊猫的家园。考古专家通过发掘,大熊猫化石在十堰境内比比皆是。1975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在郧阳区梅铺镇的“梅铺猿人”遗址,发掘出大熊猫等20多种伴生动物化石;2004年至2006年,湖北省考古所与中科院专家在郧西县香口乡的黄龙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大熊猫巴氏亚种等伴生动物化石11目45种1500多件;2007年至今,中科院会同湖北省相关文博单位对郧西县安家乡的白龙洞猿人遗址开展新的探查发掘,出土了大熊猫等5目29个种类的伴生动物化石。

远古时代,古人类不可避免地会与大熊猫打交道。“大熊猫作为地球千万年变迁的见证者,伴随着人类走到了今天,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奇迹。”冯小波教授说。

( 责任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