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文明花香溢车城——十堰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时间:2020-11-21 08:37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2018年3月23日,我市召开动员大会,再次吹响创文号角。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闵波 张建波

巍巍武当,滔滔汉水。雄鸡腹脐,文明起源。

在地球版图上,有一条神奇的北纬30度线,许多古老的文明正是沿着这条线,开始了跨越千年的文明旅程。

十堰,正好处在这条黄金般的北纬30度文明线上。十堰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这里生命不断线、文化不断层、历史不断代。亿万年前的恐龙,80万年前的“郧县人”,让这里充满历史的厚重。

从1476年郧阳府开府建制的农耕文明,到1969年三线建设腾升的工业文明,再到2014年大江北去润泽北方带来的绿色文明,十堰儿女追逐文明、创造文明的步伐从未停歇。

仓廪实而知礼节。从1989年开始,十堰开始了文明城市创建。久久为功积跬步,聚沙成塔创文明。历经31年“长跑”,十堰正式迈进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文明花开,繁花似锦。2020年,注定载入十堰城市发展史册。

文明之花在我市竞相绽放,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丰富的精神食粮;一座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滋养——

一个坚守31年的创文梦

1989年7月《人民日报》一篇题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的文章,报道了我市竹山县罗家坡村靠开发绿松石矿勤劳致富,但一些群众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追求滑坡的现象,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

老百姓“口袋”日益鼓起来,精神文明却跟不上物质文明前进的步伐,富而忘本,富而奢靡,富不思进。为此,十堰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深耕厚植文明基因,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的最高综合荣誉,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其评选有严苛的条件。测评指标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其考评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前所未有。测评数据采取网上申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征求部门意见4种方式采集。

为夺得这块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品牌,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深入推进,把文明基因融入十堰血脉。

1989年,十堰市积极参加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文明城市竞赛活动,由此拉开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序幕。

1993年,在竹山县罗家坡村率先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十星”从此星火燎原,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里程碑”。对此,3任中宣部长作出过重要批示,2次国家级会议先后在竹山召开。

1997年,地市合并后,我市确立了“外学新加坡、内学大连市、追赶张家港、创建文明城”的工作目标。

2008年初,我市作出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的决定。2011年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后,增加国家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项目。

2015年3月启动争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确立以文明城市为龙头、整体推进其他创建的思路。最终虽然没有夺牌,但是我市持续推进,愈创愈勇。

2018年3月23日,我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启动第六届(2018-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全市齐动员、横下一条心、奋战一千天、创成文明城”的工作思路。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标至本、循序渐进、逐步积累、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这是一场久久为功的全民“马拉松”赛,比的是耐力,比的是意志,比的是韧性。

31年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脚步从未停歇。一路攀登,几经考评,一如既往,勇往直前!三次获得全国提名城市、两次获得全国创建先进城市,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8年、2019年,我市在全国地级提名城市中分别位列第三名、第二名,在省文明办组织的测评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名。

2020年11月10日,喜讯从北京传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十堰以地级市综合成绩第一名摘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丹江口市、竹山县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昨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市委书记张维国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在拼搏中跨越,这是十堰为“十四五”即将开局写下的绚丽篇章,这是十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出的一张出色答卷。

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百将一心,三军同力,是制胜之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上下同心,全民参与——

一场同心律动的文明之约

在十堰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明确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列为五大奋斗目标之一,向全市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

全国文明城市三年一评,本届创建周期为2018年至2020年。为实现目标,全市上下同心、合力攻坚,汇聚起“人人出力、人人尽力、人人给力”的共创共建共享大格局。

成立高规格创文指挥机构,各级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健全完善了“市区联动、条块结合”的创建体系,成立市委直属工作部门城市文明创建中心。

领导带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建立市四大家领导联系街办、市直单位包联社区的创文工作机制。市委书记、市长带头,31名市级领导干部每月多次深入包联街办社区,查问题、找短板、寻对策。5万多名党员干部深入66个社区25万户家庭开展“足印社区·户户走到”活动,收集解决市民诉求1.1万余条。

把每周五定为志愿服务日,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或上街当文明劝导志愿者,或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节假日、上下班路上、早晚健步走,党员干部自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

我市全力打造“一公里志愿服务圈”,把十堰建设成为志愿之城。

聚沙成塔,一群人带动一座城。

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市已有志愿服务组织3876个,注册志愿者已达60.3万人,位居全省前列。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我市将创文行之有效的做法运用到疫情防控中,实施抗疫志愿服务项目1123个,开展服务活动3852场次,14.8万名志愿者参与值班值守、入户排查、配送物资等工作,“志愿红”成为抗击疫情的强大“生力军”。

组织开展“百万家庭共建文明城”“争做文明有礼十堰人”“小手拉大手·文明随手拍”等活动,其中“小手拉大手·文明随手拍”活动征集视频13.1万部,带动市民点赞互动75.6万余次。开展细胞创建、创文“六进”,开通创文直通车、指尖创文、曝光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创文的热情和主动性,实现了由过去“一群人”创文向“一城人”创文的转变,群众对创文工作的满意度达99.46%。

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党政部门绩效考核,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出台《创文执纪问责办法》,每季度通过第三方测评发布红黄榜,对黄榜单位进行约谈处理,对红榜单位给予资金奖励,树立了鲜明的工作导向。3年来,累计下发督办通知书1200多份,对履责不力的15名包点责任领导进行了提醒谈话,对13家单位主要领导约谈、17家单位通报批评,10家单位通报表扬。四区、市直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72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问责处理。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始终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把创文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紧密结合,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一项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干净的背街小巷、整洁的集贸市场、蝶变的老旧小区……行走十堰,处处感受到城市的嬗变。

老虎沟农贸市场是十堰城区最早的农贸市场之一,随着时间流逝,市场设施日渐老化,原有功能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4月开始,我市对老虎沟农贸市场及周边进行综合升级改造,包括店铺招牌、墙面、道路、排水、交通、公共视频探头等。“以前市场周边排水不畅、环境卫生不好,改造后,购物环境整洁舒适,逛菜场就跟逛超市一样。”市民李奶奶说。

茅箭区五堰街办朝阳路社区建设小区、铁匠湾居民区是“三无”小区,建设年代久远,乱堆乱放现象严重,经过集中清理,小区环境整洁干净,居民纷纷称赞。

遍布主次干道的街头游园美不胜收。

张湾区红卫街办燕沟社区的煤气厂路由于货车碾轧,年久失修,道路破损,人车混行。2019年,社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黑化硬化了路面,规划了停车泊位,加大了保洁力度。“现在这条背街小巷干净平整、整洁有序,方便了周边435户居民的通行。”红卫街办燕沟社区党委书记汪安丽说。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的初心,坚持以真心换民心,加快补齐设施短板,坚持从群众身边做起、家门口改起,使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幸福来敲门”的喜悦。

开展“百日攻坚补短板”“洁美家园靓车城”等专项行动,筹集资金6亿元推进905个老旧小区改造、47个农贸市场提档升级、263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修补路面4.1万平方米,维修安装路灯7170盏,增添垃圾分类容器1.2万余个,增加和修缮消防器材7460个,新建和改建公厕375座,消除城乡旱厕2715个,施划停车泊位6.8万余个,新建过街天桥、立交桥19座、地下通道9处,打通微循环道路21条。

完善社区“五大功能”,打造城市“15分钟生活圈”,先后建成城区小公园、小游园88个,健康绿道164公里,健康步道76公里,各类体育运动场馆20个,文体广场81个,恢复文化场馆公益服务功能1万余平方米,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持续开展路口革命,人车相互礼让蔚然成风。图/记者 张启国

投资56亿元,建设总长51.5公里的22条综合管廊,有效解决了地下埋管、天上牵线的“城市病”。投入近7亿元,实施北京路改造,配套建设多座过街天桥、下穿通道,缓解道路拥堵问题。实施百二河生态修复改造工程,总投资初步估算50多亿元,一方面解决城市饮用水源问题,另一方面打造百二河亲水景观。积极探索“两山”创新实践,下决心、出重拳,全力整治水环境,全面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

一串串数字生动诠释了我市推动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与创建文明城市互动并进的成就。“十三五”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历史性整体告别贫困。

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下足“绣花”功夫,深耕城市治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次城市品质的大提升

坚持建管并重,才能让城市的文明进程更有质量。

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治理。编制海绵城市、山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两山”实践创新等20余项专项规划,让城市更宜居、更美丽、更温馨。

推动精细化管理。做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市城管执法委与“门前三包”责任人签订承诺书6万余份,每月开展一次督办检查,发布城管考核红黑榜。大力推行“路长制”,形成每条道路一名处级干部担任路长,街办督导员、城管队员、交警队员、环卫队员参与的“一长四员”管理模式,对履责不力的路长及时通报约谈。实施乱扔垃圾敲门行动,联合媒体对乱倒污水、乱扔垃圾的市民进行上门训诫和公开曝光。组建340人的市民文明观察团,3年督促责任单位整改问题2000余条次。

推动法治化管理。出台《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城市公厕、垃圾处理、户外广告等管理办法,将文明行为规范纳入法治轨道。成立9个流浪狗治理专班,发放文明养犬宣传资料2万份,抓捕流浪狗1000多只,劝导不文明养宠行为9000多起。收缴各类野广告卡片、宣传页等21353份,核查涉嫌违法线索121起、办理案件39起。清理占道经营、摆摊设点30100余起,清理乱堆乱放8520起,清理非机动车乱停放7500余起,拖移乱停放共享单车5000多辆。

干净整洁的农贸市场让市民买菜更舒心。

推行智慧化管理。投入3亿元建设数字城管,市直16家执法部门纳入可视化调度体系,12319、12345、创文直通车等投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处置。安装人行道信号灯137处,电子警察、违停抓拍设备、制高点监控、雷达测速等设备212套,智慧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配备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便民市场、运动场地,努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成A类探头8112个,配备网格员9338人,广大市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多年居全省前列,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创新基层社区网格微治理,将83个社区划分成4463个社区小网格,探索建立“社区—小网格—楼栋长—志愿者—居民”+“志愿服务队”治理服务模式,使基层治理延伸到小区,把网格管理精细到家庭。

十堰的优势在山水,潜力在自然,希望在生态,关键在人文。创文大力提升了市民素质,塑造了城市之魂,培育了城市之德——

一幅徐徐展开的文明新风画卷

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文明,是了解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窗口。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面貌好了,关键是提升了人的素质。创文的过程,也是城市精神的塑造过程。

2018年5月20日,57路公交车司机郑化兵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行人鞠躬致谢。6月27日晚,28路公交车司机瞿万林礼让行人,小女孩鞠躬致谢。这些感人故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微信、人民日报微信、中国文明网等媒体集中关注,网友纷纷为这一暖心之举点赞。

社区干部、民警向居民发放文明养犬宣传资料。

这是我市开展“路口革命”带来的变化。市公安交管局不定期选取斑马线作为查处点,对未礼让行人的驾驶员进行“敲门行动”,上门教育、上门处罚,提升了交通文明水平。同时,针对行人乱穿马路、过斑马线闯红灯行为给出三种处罚方式,即朋友圈集20个赞免罚、义务劝导文明交通、罚款10元,自该方式实行以来,行人闯红灯行为明显减少。如今,在十堰,人车相互礼让蔚然成风。

“你好,公共场所请不要随地吐痰。”今年11月12日上午,几位穿着黄马甲、戴着小红帽和“文明劝导员”红袖标的志愿者正沿街巡逻,遇到不文明现象,他们会上前劝导。十堰成立1500多人的“啄木鸟”文明劝导队,在大街小巷持续开展公共文明引导,倡导市民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良好的文明养成,是创文的初衷之一。十堰持续开展向“十大不文明行为”宣战行动,在新闻媒体开设曝光台、在公共场所显著位置设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墙、在全市物业小区建立“红黑榜”,公开曝光不文明现象3万多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横穿马路、养犬扰民等现象开具“不文明行为精神罚单”5万多份,其中曝光单位27个、公职人员32人。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创文的主要任务。省文明委将十堰市作为全省实施“公筷公勺制”试点城市,“公筷公勺制”在全市全面铺开。“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1米线距离”“公筷公勺”等,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

把创建重点延伸到行业窗口、基层站所、街道社区、生活小区,全市已创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2个、全国文明乡镇6个、全国文明村7个、全国文明校园1个。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情新风”“家规家训进万家”等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涌现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刘学举、“爱心奶奶”陈怡敏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全市拥有全国道德模范1人、省级道德模范5人,中国好人39人,评选表彰市级道德模范73人、十堰好人487人、新时代好少年28名、文明家庭12万余户,形成群星灿烂、一城好人的动人景象。

31载的接续奋斗,3年来的决战决胜,沉甸甸的奖牌背后,凝结着全市上下每一位干部群众的信念和执着、心血和汗水。创城不易,守城更难。站在新的起点,需要每一位市民更加爱护文明创建成果,久久为功,推动文明创建迈向新的层次、新的高度、新的境界,让文明成为常态,让有礼成为习惯,让文明之花永驻车城!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