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手艺人| 营子村有位女篾匠

时间:2020-10-29 10:00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李自荣家里悬挂的竹器。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赵清 报道:在儿时记忆里,好像大部分生产生活用具都和竹子有关,晒席、凉席、竹篮、背篓、簸箕、饭筐等,都是用竹子编的。随着塑料制品出现,现在竹制品多半是工艺品,而奔走在各地乡村的篾匠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特色农产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又重拾起了竹制品。在茅箭区赛武当管理局营子村三组,就有一位因当地发展黄酒产业而“半路出家”的篾匠李自荣,46岁的她编的竹器很受欢迎,还有人上门定制。

爷爷传下的篾刀逐渐生锈

10月的天气,颇有点秋天的味道,不时飘落的树叶,好像在预告这一年黄酒酿造季来临。家住茅箭区赛管局营子村三组的李自荣,正忙着编制酿酒用的酒抽子,篾条在她手中翻飞,动作相当娴熟。她出生于篾匠世家,传承着家族的好手艺。

“爷爷就是靠着这把篾刀养家糊口,而步入中年的我,也再次捡起这门老手艺。”李自荣介绍,在我很小的时候,一到秋冬农闲时节,爷爷就背着篾篓走村串户,篓子里装着篾刀等工具,回家后总是带回一点零钱。偶尔有机会,和爷爷一块出去,李自荣静悄悄地看着爷爷在那里忙乎,不断翻飞的篾条给她留下很深的记忆。

临近春节,爷爷会砍一批竹子放在院子里,用两三天时间剖开竹子,那时的李自荣总是趁着爷爷不在时,拿起篾刀悄悄劈竹片,稍不注意就把手弄破了,只好含着受伤的手指掉眼泪,爷爷总是笑着用布满老茧的手摸摸她的头。春节前,家里那些破损的箩筐和篮子等,都会被修饰一新,顺便再编一两件饭筐、笊篱等新的生活用具。虽然当时李自荣并没有直接上手编,但她给爷爷打下手,这也为她以后编制各类竹制品打下基础。

在李自荣的印象中,家里那把篾刀从爷爷去世后,就很少用,父亲只是偶尔用这把生锈的篾刀修补竹器,篾刀逐渐生了锈。中专毕业后,李自荣到广东去打工,一直到孩子出生才回家。家里房屋翻修、重建了三次,细心的李自荣都把爷爷用过的那些篾匠工具收拾好留作念想,没想到自己以后还真的操起了这把篾刀。

破竹。

一次偶然机会重拾竹编手艺

2015年秋季,村里计划发展黄酒产业,组织了一批村民到房县土城、城关等乡镇学习,发现别人在酒缸里放置一个竹编的篓子(俗称酒抽子),起酒的时候酒抽子里一粒米都没有,装在壶里的酒汁看上去很养眼。一打听价格,每一个酒抽子需要40元,而其编制难度并不太大。回村后,不少妇女就琢磨着自己编制酒抽子,可很多人因为技术差而漏米,李自荣便翻出爷爷和父亲用过的篾刀,磨出锋刃后,开始尝试着编制酒抽子。

毕竟自己从来没有编制过,李自荣刚开始还是编不好,经过数十次不断尝试和摸索,她发现之所以编制的酒抽子过滤效果不好,是因为在篾条处理上欠火候。在编制过程中应该采取一竖一平放置篾条,才能使篾条之间空隙变小。

为了将篾条划好,李自荣找到了爷爷的工具“匀刀”,将两片小刀固定在板凳上,根据需要调整两刀之间的空隙,将篾条从缝隙里拉过,这样才能保证每条宽度是一样的,然后再将篾条通过刮刀打磨,使篾条表面更加光滑,这样编出的篾器看上去也更美观。因为必须是空手操作,几根手指都被划破过好多次,但李自荣并不把这些小伤当回事,时间一长,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刮伤的痕迹,老茧一层又一层,这样反而更利于操作。经过摸索,篾匠这一行的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她都练得很扎实。

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她编制的酒抽子,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每年都会卖出去几百个。现在不仅赛管局辖区各村从事黄酒酿造的村民上门购买,大川镇、茅塔乡等邻近乡镇做黄酒的村民也专程过来购买,仅这一项就能给李自荣带来近万元的收入。而李自荣不断提升的技术也支撑她有能力编制出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她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女篾匠。

匀篾条。

希望竹编搭上旅游快车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篾器开始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李自荣家住在进入赛武当风景区的三岔路口,她将自家三层楼房改建成农家乐民宿,夏秋两季前来入住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客看到她编织的篾器都赞叹不已,买回去作为工艺品珍藏。

在李自荣家里,挂着好几十件竹制品,不仅有酒抽子,还有竹筐、竹篮等篾器,这些竹制品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竹制品零售价在20至40元之间,受到不少游客青睐,也有人特意过来定制自己喜欢的造型。

“想要编制好的竹器,从一开始就要仔细,要经过选竹、断竹、劈竹、起皮、抽丝、打眼、做底、做壁、扎架、绕边、扎丝、锁口等十余道工序,编制一个背篓大约需要2个小时。”李自荣说,自己一直秉承着仔细这一原则,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手艺,为喜欢竹器的市民编制出心仪的产品。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