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外界关注的江苏如东“援鄂女护士”于鑫慧的护士身份疑似造假、被指婚内“征婚”等所谓“人设崩塌”问题,其所在单位如东县洋口镇中心卫生院于10月17日晚间给予官方回应。认为在疫情形势不明朗、存在巨大风险的情况下,于鑫慧院积极响应武汉市武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征召。“她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一位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勇于承担社会义务的热情。”(10月18日澎湃新闻)
早期报道显示,于鑫慧在疫情最严重时,她瞒着父母,独自一人从南通辗转前往武汉,成了一位医务志愿者,被安排在武昌区瑞安隔离点医疗组进行志愿服务,在康复隔离点驻守了55天。报道的关键词是“驻守了55天”,其精神价值也在于这55天。如果她不胜任工作,就不可能做55天。既然实实在在的服务了,又胜任工作,就不应该怀疑她的诚意。要知道,于鑫慧在武汉服务不是一两天,如果她干不好份内事,难道服务的医疗机构就听之任之?看事实,比讲“道理”管用。
“人设崩塌”的报道,引发“三观炸裂”“身份翻车”“不知道说啥好了”等诸多议论。产生这种引导效果,有个关键处,说她没有医学背景,而官方通报明确指出,她“2014年南通卫校毕业”。对于她个人债务纠纷,目前无在诉、在执行案件。婚恋属于个人事务,只要不违法,也应该不是事儿。但遗憾的是,“人设崩塌”的报道,这些关键事实并未提及。可见,以“选择性报道”误导受众,显然是好心办了错事。
毋庸置疑,于鑫慧在武汉服务期间的工作,有其特殊背景,不应该过后发难。她做那么长时间,没曝出什么过失或失误,就说明称职。想做与能不能做,当然是两个问题。康复隔离点能接受她,肯定有他们的理由,恐怕不是随便的。引发“人设崩塌”的报道,最应该采访的是她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她所在的单位,最该报道的是她的实际工作情况,却不应该像有些媒体那样有意无意地绕开了。
(作者: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