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张贞林 报道:无论是大病小病,市民都习惯性地到大医院,是多年来看病就医的常态。为了补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短板,十堰在疫后全力推进城区医联体建设,让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三级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本报今起推出“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专题报道,谈谈医联体建设的相关情况。
今年底,城区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全覆盖
医联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一家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组建成责任与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将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与社区群众就医难的矛盾。
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城区现有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8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职工作人员1698名,开放床位1185张。2019年,年门诊101.6万人次,年出院2.5万人次。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医联体是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最大效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根据《2020年度十堰市推进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增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特色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今年十堰城区加快建设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市中医医院四大城市医疗集团,联合城市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形成上下贯通、优势互补的紧密型医联体,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均等化、同质化,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能。
“我们以城区四大城市医疗集团为龙头,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使患者形成最科学合理的流动,从而实现让群众‘少付费、少跑路、治好病’的目标。”市卫健委医政科有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底,城区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要全部参与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逐步建立起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多种形式共建,发挥医联体疾病预防哨点作用
城市医联体如何建?《方案》提出,按照紧密、共享、互通的原则,通过托管、加盟、签约、购买、一体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建设城市紧密型医联体,签订医联体协议,制定医联体章程,确定牵头医院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城市医联体利益共享机制,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
如何发挥医联体牵头医院的引领作用?《方案》明确,针对区域内疾病谱和重点疾病诊疗、传染病防控需求,通过专科共建、业务指导、公卫协作、项目带教、家医签约等多种方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薄弱专科建设,推广适宜技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医院)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认同感和依从性。
如何发挥医联体在疾病预防中的哨点作用?《方案》提出,要完善医联体内发热、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布局,推进在线实时监测监控,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形成医联体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健全医联体内传染病院前急救转运制度,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构建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传染病疫情风险预警系统,提升基层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
同时,《方案》要求,在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开展健康管理试点工作,组建城市健康联合体,负责收集辖区居民健康信息,组织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开展以生活方式干预为重点的健康促进,实施周期性健康体检,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控管理,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水平。发挥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卫生中心专业优势,推进专科联盟体建设发展,形成中医中药联盟、妇幼保健联盟、精神卫生联盟等,提升专科疾病救治能力。
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实现家门口“好看病”
市民在看病过程中,如要转医院就要重新挂号,做检查,但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可互认检查检验结果。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在坚持患者利益第一的基础上,制定患者双向转诊规定,明确转诊标准及流程,方便患者就医。在尊重患者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按照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积极引导患者首先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牵头三甲医院要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预留门诊号源、特检通道和床位,方便社区医院转诊患者就诊。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要大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同时,还要统一城市紧密型医联体信息平台和系统,加快推进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医联体内远程影像、放射、心电、病理诊断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
发展医联体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实惠?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内有利于基层社区医疗发展的医保补偿政策,对参加城市医联体建设的基层社区医院要适当增加医保经费份额,增强群众在基层社区看病就医的吸引力,引导参保患者首诊到基层。
我市还加强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内医保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建设项目经费的统筹使用,患者在医联体内从社区医院上转牵头医院住院的,累计计算住院起付线,由牵头医院下转社区医院康复住院的,取消住院起付线,引导医联体内形成顺畅的双向转诊机制。
“我们还借助医联体的优质资源,通过专家带教、远程诊疗等方式为基层患者解决病痛。对于疑难病例,则开通绿色通道,方便患者到医联体合作单位就诊。”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快城市医联体建设,最终目的是让城乡群众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服务,实现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