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视频会议,指出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运用推广积分制,推动解决乡村“关键小事”,取得良好成效。
各地对积分制的探索形式多样、亮点纷呈。表明乡村干部在积极探索建立以“积分制”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上煞费苦心。而以积分形式对治理主体的行为表现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再根据积分情况对治理主体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激励,能够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村庄事务的积极性,继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他治走向自治。
“积分制”既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也能够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如今,许多乡村注重将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身边事、重要事务纳入积分管理,这样的精细化切割,凸显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也由于这样的方式简便易行,更能激发起村民参与的热情和愿望。同时,积分兑换也有效增加了乡村干部和村民的接触,更能深刻的体会到村民的愿望和需求。
我国乡村治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7月初,就建立了由中央农办牵头、15个部门组成的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现已有21个省份成立了地方联席会议等协同推进机制,并将乡村治理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开展定期会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积分制”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这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并且其效能也正日益凸显。
“积分制”会在乡村治理中如此受欢迎,原因就在于积分的一加一减,激发着群众的主动参与感,让正能量看得见、摸得着,让获得感、幸福感充斥心田。这就实现了社会治理由干部“唱独角戏”转向群众“跳广场舞”,也就是说,真正实现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自己的家乡自己建”正在成为共识。
“积分制”还可以助推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如此明白账,既能让干部个人实绩晾晒在“阳光”之下,又能让问题成为“众矢之的”,更可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将乡村振兴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干到点子上,成为“小积分”管好“大队伍”的有效探索
不管是干部尽责政策落地,还是引导村民成为乡村治理主体,都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充分释放政策效力,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提升,才能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绘出乡村治理的好风景。
(红笔:陆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