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报道:以神秘奇幻闻名于世的神农架,时至今日还存在无数未知,吸引着无数科学家、探险者。实际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原房县县长贾文治就曾带领138人的科学考察团,历时36天、步行600余公里,实现历史上对神农架的第一次探察。返程后,他写下3.6万字的《神农架探察报告》,对神农架山脉、河流、气候等进行了详细记录,为之后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郧县任职期间,对神农架产生向往
历史上,神农架的称谓有神龙山、神农山、神农架山、老君山、木城等20余个,“神农架”名称直到清代才正式见诸方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编纂的《兴山县志》云:“老君山其最高处曰神农架,悬崖峭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
贾文治(1903—1967年),河北省三河县人,1931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文科,毕业后在山东省教育厅任职。1939年,他被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设于郧县)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专员刘翔聘为秘书。
在郧县任职期间,贾文治常听郧阳名士、专署文教视察苏元佑谈及神农架的森林资源、野人的传说,遂对神农架产生向往。
1941年9月,贾文治出任房县县长。
贾文治得知日本人曾到神农架开采铜矿,又有美国植物学家盛家逊(即威尔逊)到神农架老君山一带探采,感到外国人对我资源虎视眈眈。于是,他决定探察神农架。
未雨绸缪,两次派员探察神农架
1941年10月初,贾文治担任县长仅1个月,即派老冠乡(部分属今神农架松柏镇)乡长金席儒试探神农架。
金席儒从盘水河到神农顶边缘韭菜垭子历时7天,因雪大粮绝返回阴峪河一带。其报告称:“神农架周围百数十里无人烟,亦无道路,经7日行程,到达阴峪河脑,只达神农架之边缘,未得入内,沿途所查知者,为山高人稀、气候寒冷。”贾文治根据初探情况,呈文上报申请对神农架进行探察。
1942年4月,贾文治又派人做进一步调查。调查人员4月12日出发至26日返回,到达神农架附近之韭菜垭,写下了详细的调查笔记,并绘制了有关地图。报告称:“神农架苦竹成林,杉木齐天,气候寒冽,砭人肌肤,常年落雪,杉木为大,众松次之,药材有细辛、大黄、黄耆、藁本等,动物有野豪、熊、野猪、虎、豹等,并发现一直径6寸长之兽类足迹于雪面。”
贾文治根据两次初步探察的情况,呈送了再度派员探察神农架的日记,提出开发意见及步骤,再次请求对神农架进行正式探察。
风餐露宿,历时36天深入神农架腹地
1943年春,当时的省政府及专署均称无款可拨,可由县里自行组织探察。当年9月5日,当时的房县县政府、中央林业实验所和湖北省农业改进所共同组织神农架探察团,贾文治任团长,团员包括森林、药物、农艺、畜牧、工矿、土壤等方面技术人员138人。
9月20日,探察团从房县城出发,至10月25日返回,历时36天,行程600余公里。行走路线是:经军店、上谷、上达河、范家垭、九道梁、响峪沟、坑子、大九湖、坪阡、朱公坪、台子上登上神农顶,后经麂子沟、菜子垭、盘水河、麻湾、杜家川。
出发时,队伍行进得极为艰难。《神农架探察报告》中写道:“经马家沟至黑虎庙垭,二十里只有人户一家,林木蔽天,步步登高,莫不喘气吁吁,汗流浃背!”在神农架大九湖一处落水孔附近,探察团成员遭遇两条毒蛇,“纷以杖击毙,检视蛇有毒牙甚长,设不幸被咬,定有危险。”
大九湖勘察完毕后,探察团一行经坪阡、葱坪,沿途“荆棘丛生,无路可走,山愈上愈高”,翻过一座名为叶家垭的山垭后,来到朱公坪露营。这也是探察团出来后第一次露营,因此大家“皆极兴奋”。
不料,探察团所带帐篷数量有限,尚有民夫数十人无处休息,天冷又无被盖,只得在大杉树下烘火取暖。“是夜降雨,帐篷四下皆漏,群起裹行李,以手杖支帐篷使雨水斜流,相视而笑,民夫更衣服皆湿,瑟缩不已。”
早上,大家在雨中做了两锅苞谷糁粥,每人吃点冒雨进发,“雨中不辨方向,只见怪石峥嵘,矗立面前,询之为反湾,由此直下三十里,既陡且滑,路窄又障碍重重,稍一不慎,即有滚山之虞,真所谓‘一步不苟’者也”。
10月14日,贾文治召集队员开会,决定不管天气道路如何,于第二天登神农架顶,以窥全貌。第二天,一行人在遍地冷杉苦竹的山间临时开辟十几公里道路,艰难跋涉。沿途只见“冷杉翳蔽,怪石嶙立,爬地柏、映山红丛生期间,尤为低山中所未有,石多摇动不稳,腐朽之木,四外极多”,认为神农架“所谓‘木城’者,即此是也”。
贾文治事后写道:“本团往返行程1200华里,费时36天,今均安然归来。”
撰写3.6万字探察报告,认为神农架没有野人
返回房县城后,贾文治撰写了共计3.6万余字的《神农架探察报告》。
出生于丹江口、今年55岁的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希群,经过20余年的调查、实物收集和人物探访,认为这是已知最早的一部全面反映神农架的综合报告,并对其作了校注。
报告包括探察之缘起、探察团之组织、探察行程纪要、探察情形以及开发意见五部分。其中,探察情形中有关神农架的位置、山脉、河流、气候、土质、森林(森林分布、林木种类、森林面积及材积、森林之障害、森林之主副产物)、农作、畜牧、矿产9个方面较为详细,具有重要价值。
报告提出了开发神农架的具体意见,如培育森林,开发利用,成立神农架天然林管理处,施行抚育和保护以及进行林权登记,成立畜牧合作社并从事大规模畜牧经营等。
神农架究竟有没有野人,是此次探察的目的之一。贾文治与队员在探察过程中没有发现野人的踪迹,也没有发现野人居住过的地方,遂做出了神农架没有野人生存繁衍的基本结论。贾文治后来写道:“谓其地产六足兽者有之;谓有野人者有之;谓产宝贵药物者有之;谓毒蛇猛兽如何凶恶遇之无幸免者更有之。传说纷纭,迷离扑朔,绘声绘色,言人人殊,夷考志书,概无记载……然亦隐约渺茫,不可置信也。”
曾参与此次探察的队员苏元佑,在20世纪40年代末及1949年后曾多次对家人及周围的人说:“神农架有野人是误传,与书上的图案对比,应该是一种猩猩或者体型较大的猴子。”
不过,王希群认为,上世纪40年代的这次探察,初步揭开了神农架的神秘面纱,实为世界了解神农架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