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⑮你来自山西大槐树?郧阳人了解这两点再认祖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⑧ 清康熙年间 郧阳府城两成人祖籍江西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①退休教师撰书 揭开郧阳尘封的历史
■邢方贵
郧阳地区其实山西移民很少
历史上,郧阳地区经历多次战乱,本地居民多为移民后代。许多老人都回忆说,自己祖上是明初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的。真相是这样的吗?
据前文考证,明初郧阳为“封山禁区”,不可能接收大量的山西移民。郧阳地区也有少量山西移民后代,但他们的祖上多是明初以后几经迁徙,最后定居这里。
郧阳区胡家营镇富家河四组赵兴郧家族,明末自山西大槐树迁陕西,后由陕西再迁郧。陕西的金岔垭至今保留有清代赵国清墓,证实这个家族的流转历史。
郧阳人武治茂年逾古稀,虽然手中没有祖谱,但他从小就记得长辈说,武氏是自山西大槐树迁郧。家族口传派语“玉士悟德从、兴光民学绪、治国安天定、祖先太原基”,证明了他们是山西太原人,而不是笼统的“山西大槐树”。
像这样能据实证说清家族从山西迁来郧阳区的,实在是少而又少。
专家:认祖山西大槐树或是“从众”心理
既然郧阳区的山西移民后代很少,为何还会有很多人认祖山西大槐树呢?
复旦教授、《中国移民史》作者葛剑雄在《追寻移民的脚步》称:“由于这类移民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也缺乏文化,加上官方史料没有具体记载,等到他们子孙繁衍,宗族发达,要通过修家谱寻根时,已经无法找到确切的来源,只能‘从众’,将一些有踪迹可追寻的地点当成共同的根。山西洪洞大槐树逐渐成了多数北方人的出处。现存,很多家谱都写着本族迁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对此,笔者认为说“从众”心理是对的,但说“由于这类移民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也缺乏文化”而记不得祖籍具体的府、州、县、村,所以无法寻根,是不太符合历史实际的。
一、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制,于洪武十四年(1318年)经过人口普查编制《黄册》(户籍簿);洪武二十三年(1387年)经过土地普查编制《鱼鳞册》(土地簿)。在此基础上,实行“里甲制”( 100户为一里,里、甲皆设长)和“关津制”。里甲内的人要互相知保,不得流徙和隐藏户口;“关津制”是于全国关津设巡检司盘查行人,没有政府颁发的“路引”(通行证)不准放行。
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朱元璋发端,一直延续到民国。老百姓总要走亲访友,总要外出服劳役或经商,总会在各种关卡被盘查,必须清楚报出自己的籍贯供人判断、审查。所以即使没文化的人,也得记清自己所住的祖籍以备盘查。
二、中原从夏代就已进入农耕经济时代,人们有着浓重的故乡情结。即使由于战乱、灾荒,或强制迁离故土,他们也牢记家乡,能回来的尽力返回,不能回来的设法把尸骨带回埋在家乡。实在不能回归的,也尽量把祖籍记入家谱、刻入墓碑、祠堂碑,或反复口授儿孙,使后人不忘血脉,将来可寻根问祖、联亲续谱。笔者在郧阳区汉水南北的实地调查中,看到不少实证。
《郧邑尤氏叙谱》记录了尤氏迁郧始祖——尤鳌兄弟三人由祖籍江西广信府玉山县四十都七里街芝麻桠杏儿迁徙而来的过程。
郧阳区五峰下三岔村一组有卫氏迁郧始祖——卫昌训之墓。其碑文记载:“卫昌训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于乾隆年间自武昌府武昌县灵二里卫村庄迁郧。”
不仅郧阳区如此,十堰各县市也如此。
竹溪县袁玉洲从家谱《袁姓本始》中查知:袁氏先祖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自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太阳七都(山背)逃荒,迁竹溪县长旺川杨家榜。
竹山县城关镇张静峰从家谱中查知,迁郧阳地区始祖——张志正于乾隆三十年(1766年)自湖南长沙府孟乡县粟溪保六都一区灵官庙王风村塘,迁竹山县保丰太和坪。
郧西县观音镇钟绵鼎存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刻本《钟氏族谱》。书中记载钟氏一族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自安徽潜山县城西风雨巷迁郧西县观音堂。
元朝灭亡后,一些蒙古族人为避难“认祖山西大槐树”
众多的持“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者,为什么说不清自己山西祖籍具体的府、州、县、村呢?笔者调查分析,原因有四:
一、明初,蒙古族人因元朝灭亡而被迫逃离原居地,在被问及祖籍时,他们不敢说“蒙古”,只好以流行的“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之说来搪塞。久而久之,他们汉化的子孙不明就里,也就代代沿袭此说。
二、罪犯及家族除籍者不好说出原籍,也借用“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之说来搪塞。封建时代,政府常将犯罪者(多为抗捐税或反抗暴政者)甚至其家属成批迁出服刑。如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时,曾把555户罪户发配武当山下,“人口进册(即《黄册》——户籍簿)……每户拨与荒闲田地五十亩,岁供斋粮米麦七石,供送各宫观进膳(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三、明初,官方大规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出的人,后世因战争、灾害等原因,又经历了一迁再迁三迁 ,逐渐淡化了始迁地,只朦胧记下“山西洪洞大槐树”,而说不清原籍具体的县、乡、村、保。
四、没有认真查考祖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
例如,郧阳区有3个家族,他们无论城乡村,也无论老少,世代相沿称“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但语焉不详。笔者数次下乡实地调查,才查清原委。
郧阳区大柳乡大柳村李氏,世传自山西大槐树迁郧。笔者2007年元月至该处调查,见李氏迁郧始祖坟莹。碑文记述,李氏一族于清乾隆年间自黄州府麻城县(今黄岗麻城县)亭川乡路西保里茂岗新堤社迁郧。
郧阳区刘洞黄沟村黄氏也世传自山西大槐树迁郧。笔者赶至黄沟村,看见该村咸丰五年(1855年)所修“黄氏宗祠”内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所立《黄氏宗祠碑记》,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黄氏自江西抚州(临川)东乡县双井村迁郧。
另一个疑问是,清代顺治版(1656年)、康熙版(1673年)、雍正版(1730年)《洪洞县志》均无大槐树、老鹳窝、大移民之类的记载。直到民国六年(1917年)版《洪洞县志》才有了洪洞县人景大启于民国二年募资立大槐树纪念碑的记载。人们为何对此虚构的大槐树、老鹳窝情有独钟呢?
笔者以为,《明史》所记载的明初从洪洞县向外大移民,应该是确有其事的,只不过洪洞县是从山西省向外大移民的集散地。《明史》记载外移的是“山西民”“山后民”,而没有指实是“洪洞县人”。
寄语有意寻根的朋友,慎说“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只要你深查慎辩,你会找到自己真正的根源!
(系列报道至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