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成语故事⑦“穆如清风”与房县诗经民歌传承

时间:2020-07-01 10:02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2018年10月17日,中国诗经学会授予房县“中国诗经文化之乡”。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报道:

《诗经》首现“穆如清风”一词 

汉语成语“穆如清风”,意思指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出自西周太师尹吉甫所撰的名篇《诗经·大雅·烝民》:“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叮叮。仲山甫赴齐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仲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好建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么,作者是谁?中华诗祖尹吉甫,是西周太师,古彭国房陵人。他是《诗经》中少有的已知名的撰诗者。

《诗经·大雅·烝民》是尹吉甫所作。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地筑城,临行时尹吉甫作此诗赠之。全诗八章,每章八句,赞扬仲山甫的美德和辅佐宣王的政绩。

这首诗主要以赋叙事,开篇以说理领起;中间夹叙夹议,突出仲山甫之德才与政绩;最后偏重描写与抒情,以热烈的送别场面作结,点出赠别的主题。全诗章法整饬,表达灵活,为后世送别诗之祖。

300多个成语出自《诗经》

与穆如清风一样,汉语成语是我们先人智慧的凝聚。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有许多是体现在《诗经》里,后人将这些经典得以继承与发扬。

据《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记载,东晋政治家、军事家、太保兼都督及将军谢安曾问侄子谢玄:“《毛诗》何句最佳?”(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谢玄答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点头,又问其侄女,东晋著名才女、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毛诗》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道韫提这句诗,一是赞叹尹吉甫的诗,二是赞叹仲山甫的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谢道韫期望叔父能成为尹吉甫心中的仲山甫那样的人。因为,当时谢安的身份和地位都与仲山甫极其相似。谢安听后立刻了解了她的心意,故而惊喜万分,称赞她有“雅人深致”。

到了南朝,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裴子野在其《丹阳尹湘东王善政碑》写道:“不严之治,穆如清风”;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其《上时相议制议举书》中说:“救文之弊,自相公之造也。当有吉甫辈,颂君之德。”可见,从《诗经》中诞生的汉语成语,带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据不完全统计,《诗经》中有成语300余条。《诗经》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歌颂者尹吉甫的足迹。

房县古老民歌觅《诗经》篇章

2800多年前的西周太师尹吉甫曾经身份显赫,与诗经有着颇深的渊源,并做过杰出贡献。在房县尹吉甫镇(原榔口乡)、青峰镇、万峪河乡,至今还有他的墓冢、墓碑和供奉他的宝堂寺,以及万峪河乡老人坪尹吉甫的出生地石门沟。

挖掘整理房县诗经文化,中国诗经学会会员、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创建人袁正洪功不可没。早在2003年9月上旬,他慕访十堰市群艺馆老馆长、研究馆员徐树裳时了解到,徐树裳于1980年挖掘整理房县民歌时,无意发现民间传唱的诗经民歌。这让袁正洪感到房陵文化有突出亮点。

歌以咏志、乐以抒怀。2004年6月中旬,袁正洪在房县采访白窝乡黄堰村61岁民歌师刘昌言时发现,他不论在唱薅草锣鼓或唱待尸歌时,总将《关雎》民歌的前四句作为开场白唱出来,以此起兴显示文雅。同年10月上旬,袁正洪采访到门古寺镇80多岁老教师王天鹏介绍“诗经童子”念“蓼莪”、余立财吟唱“伐檀”等《诗经》民歌情况。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经》是浓墨重彩的开端之作。它带着远古朴素的动人气息、精湛曼妙的艺术手笔、真挚饱满的浓烈情感,拉开了上古时代最绚丽的诗歌序幕。

清朝石碑刻有“作颂穆清风”

尹吉甫家庙位于房县尹吉甫镇宝堂寺,寺中石碑刻字记录了尹吉甫的故事。

“下马青峰道,焚香拜尹公;出师宣薄伐,作颂穆清风;烟冷千秋石,云幽万古松;允怀文武略,谁嗣奏肤功。”2010年4月23日,房县青峰镇有关部门在组织清挖青峰森林垭一处淤泥水塘的排水管道时,找到了上世纪50年代大兴水塘时,被用作水库出水管道盖石的一块大石碑。这块石碑系采用青绿色石材雕刻,碑高2.5米,宽0.8米,厚度0.158米。碑文落款:乾隆三年(1738年)春立。

根据大石碑的碑文,可见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们,为纪念歌颂尹吉甫受宣王之命出兵征战猃狁和赞美尹吉甫文韬武略之才德而专门雕刻的。据当地86岁老人张六贤和78岁的薛志礼、62岁的尹文清等介绍,古传青峰森林垭一带原是尹吉甫墓地,解放前世代有守墓人。上世纪50年代大兴水塘时,拆了不少碑石。

这次挖塘找碑,缘于细心的袁正洪于2008年夏天在青峰镇听到几位老人讲述的这些故事,他又多次汇报房县领导最终促成的。

2010年5月14日至16日,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传才专程来到房县,考察房县与诗经的历史渊源。“尹吉甫是房县人,确定无疑,可考可信。房县发掘出当地民歌与《诗经》乐歌的结合,以及与尹吉甫相关的民间传说,很有价值。古老的《诗经》与房县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大力开发《诗经》文化资源,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夏传才说,《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诗经》与希腊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并称为世界古代三大文学杰作。《诗经》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诗经》,读的是一种意境,传递的是诗意。2011年11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1分37秒单条报道房县诗经文化,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 责任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