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忠斌
时下,垃圾分类绝对是全民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实行垃圾分类,关系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垃圾分类,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行动者。增强环保意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在全社会推行垃圾分类的今天,我们每位市民都应自觉行动起来,让垃圾分类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时尚。
为了转变我市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2019年6月,我市出台了《十堰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我市将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让广大市民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2019年7月十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有550家单位、71个社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8.98万户、约24.8万人。去年全市中心城区共处理生活垃圾27.275万吨,比2018年减少2.835万吨。数据表明,垃圾分类在我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少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所装的垃圾并无太大差别。有市民表示,我在自己家都不分,难道拎到小区门口把垃圾袋打开重新分?再说到最后不都是一样?对于大部分居民而言,分类垃圾桶与一般垃圾桶的区别只在于个数,而不在于类别。
事实上,垃圾处置从不分类到分类,难免会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不方便。实行垃圾分类,远不只是社区里多摆了几个垃圾桶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要改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真正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这一文明的跃升,无疑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从不乱扔乱倒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从耐心对垃圾进行挑选和分类这样的“细活”干起,人人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环境质量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向发力、多管齐下。首先要广泛宣传教育,营造出人人参与的理念,改变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其次要按照精细化的标准,对怎么分类、如何处理等制定一整套详细规定和流程,让老百姓看得懂、好操作,从而养成自觉分类的好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建立监管和奖惩机制,既要把住分类环节,也要管好收运和处理等环节。
实行垃圾分类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垃圾分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每位车城市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创文改变了城市,也改善了居住环境。关于创文,你是否也有话要说?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本报将择优刊发。邮箱:sywbx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