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的河床上满是坑洞。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特约记者 张华魁 通讯员 冉景源 报道:人们常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而对坚硬的石头来说,岁月更像雕刻、打磨的机器。近日,记者一行在竹山县柳林乡墨池村发现一段布满坑洞的河道。这些坑洞深浅不一、千姿百态,令人称奇。地质学家表示,这是一处典型的壶穴地貌,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学术意义。
河床布满坑洞,令人称奇
墨池村处于竹山县最南端,与神农架大九湖、重庆巫溪接壤。5月29日,记者一行原本打算前往该村的一处盆地——干溪坪进行航拍,行进在山间公路上,透过树丛无意中发现道路左侧一条河流的石头河床上布满坑洞,令人好奇不已。
“这条河叫瓦屋坪河,当地人也称它为墨池河。河床上这种坑洞很多,我们都见怪不怪了……”同行的墨池村村委会副主任董存新告诉记者,干溪坪这处盆地面积约700亩,承接的雨水都流入了瓦屋坪河。
坑洞深浅不一,大小不一。
车辆到达群山环抱之中的干溪坪。记者看到这里土地平坦、一望无际,像极了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沼泽,当地人在盆地里种植烟叶、玉米、中草药等作物。而一侧地势稍低处就是盆地出水口——也就是瓦屋坪河源头。
一行人顺流而下,对瓦屋坪河进行考察。只见这段约3公里长的石头河床上,分布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坑洞。这些坑洞表面光滑,其形似井,小的不到5厘米,大的直径达1米左右,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形成了圆形、椭圆形、弯月形、葫芦形、马蹄形等形状,十分奇特。
除了随处可见的坑洞,石头河床被溪水长年剥蚀、冲刷,雕刻出千姿百态的石槽、变幻无穷的纹路,任人想象成海豚出水、石猴望月、龙女照镜、石牛伏地、白石玉免……大自然的造化与人们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耐人寻味的石臼奇观。
典型壶穴地貌 具有较高价值
河床上厚厚的岩层、坚硬的大石头,是谁在它们身上挖出一个个圆洞?
昨日,记者与四川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国家地理》作者范晓取得联系。他看了记者拍摄的照片、视频后表示,瓦屋坪河床上的坑洞景观为典型的壶穴地貌。这里的石质像是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蚀。
范晓通俗地解释道,壶穴是流水在起伏不平的河床上产生漩流,冲刷侵蚀岩石形成的。它们的形成过程,有点像蛀牙——河床的岩层如果有个小凹坑,水流到这里就会打个漩,形成涡流。涡流把坑不断打磨扩大,而坑的开口面积越大,就会有更多的河水进来参与打磨过程。直到有一天,岩层承受不住自己的重量,垮塌破碎。
河水冲刷,造成了各种坑洞。
记者留意到,徐霞客也曾描述过这种景观。他在考察福建仙游九漈景区(为花岗石风景区)时写道:“涧出蓬莱石膏,其底石平如砺,水漫流石面,匀如铺谷,少下而平者多洼,其向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皆为丹名,九仙之遗也。”
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工程师刘伟告诉记者:“这处壶穴地貌具有规模较大、各类齐全、形态类型丰富多彩等特征,不仅具有极大的观赏性,而且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学术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专家建议,认真谋划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高标准、合理化的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路线。”针对如何开发好该地质奇观,柳林乡党委书记沈警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