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发现十堰之美”系列报道⑦穿越武陵峡 探访桃花源

时间:2020-05-30 10:02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神秘幽深的武陵峡。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特约记者 张华魁 通讯员 元豪 报道:十几年前,与《桃花源记》记载十分相近的竹山武陵峡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武陵峡中美景依旧,桃花源人怡然自乐。不同的是,如今桃花源不再“与世隔绝”,问津者络绎不绝,已经成为驴友“打卡地”。

武陵峡中一步一景

5月28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从官渡镇政府出发,沿着堵河向该镇桃园村进发。行进在山腰,一路上碧绿的河水在石崖危耸的“U”型深切峡谷中九曲回肠,壮丽异常。不一会儿,车来到岸边,一个驾着木排的当地村民早已等候在此。

逆水行约20分钟,只见一座孤山——中柱峰在两水交汇处突起。孤山背后,就是约两米宽的武陵峡口,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来,令人神往,好似陶渊明所写“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又15分钟后,河水变浅,木排不再前进,一行人下船上岸,徒步前行。两岸或是嶙峋巨石,或是几乎垂直的峭壁,峭壁顶端直插云霄,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倒映进碧绿的潭水中,让人产生天地不分的幻觉。

峡谷植被十分茂盛,水潭周边和溪流两岸水草簇拥,岸边是密集的灌木和杂草,山崖上多半是铁匠木和黄杨木等珍稀乔木,山谷里更多的是各种藤萝,有的枝蔓半空垂下,仿佛依依柳条;有的枝叶交织缠绕,仿佛顶顶帐篷;有的繁花紧凑堆积,仿佛重重锦幄。更有绵绵瀑布飞溅,阵阵花香扑鼻,令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穿过郁郁葱葱的密林,眼前豁然开朗——在一片玉米地的尽头,几间房屋散落在山脚下,不时有鸡鸣犬吠从远处传来……果然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人不再“与世隔绝”

看到一行人到来,正在地里锄草的王定喜没有像《桃花源记》中记载的那样大惊失色,而是热情地与来人打招呼。

“房前屋后的土地都是我家的,可以种植玉米、水稻、土豆,还养了牲畜,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王定喜告诉记者,以前,峡谷艰险难行,其中一段深不可测的激流难以逾越,祖祖辈辈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外出——这也是桃花源不为人知的原因。

青山绿水画中行。

那时候,为了购买盐、油等生活必需品,王定喜和家人偶尔也会走出桃花源。每次外出,要翻越屋后的大山走路到堵河下游的蒲溪村,来回一次就得一天工夫。十几年前,媒体一举将竹山武陵峡推上桃花源原型地排行榜,前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从此,一家人出行开始乘坐接送来人的船只,不过下船后仍要像来访者一样,沿着峡谷徒步约半个小时。

近年来,王定喜的家也变成了驴友“打卡地”,提供吃饭、住宿等服务,每年都有几万元的稳定收入。他说自己兄弟俩,还有一双儿女,后来弟弟为了生活方便,搬到了别处,不过他没有这个打算。“儿女以后是否还住在这里,我管不了……”

知情人告诉记者,在这条20余公里长的武陵峡谷里,还有一处开阔地,住着几户邓姓人家。返回的路上,果然遇到一对坐在路边歇息的夫妇,身旁的背篓里装着啤酒、盐、快递等物品。男子表示,他就是居住在峡谷的邓姓原住民,与爱人外出采买归来,这些物资除了用于日常生活,还用来招待驴友。

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在哪里?全国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而竹山县武陵峡风景与《桃花源记》十分相近,此前北京、武汉等地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无论从自然生态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这里疑似桃花源。

生前长期致力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曾三次赴竹山实地考察武陵峡的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曾对媒体表示,《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竹山。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

《桃花源记》里说,武陵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把这事告诉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寻找。后来南阳刘子骥听说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时信息不畅,分析起来,这个郡肯定与南阳很近,所以南阳刘子骥才会听说此事。而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

桃花源人是避秦乱而躲到山里去了,而秦乱就是发生在汉中郡与南阳一带,这里是古战场,因此附近老百姓会就近跑进隐蔽的大山中。此外,这里的自然景观,更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不易于寻找,连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当地老百姓都很少进去。

除张良皋外,尹虎斌、刘宗迪、康丽博士等来自北京、武汉的20余位专家相继到竹山县官渡镇的武陵峡谷考察过。他们认为,无论从地貌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竹山桃花源都更像原型。

征 集

为充分挖掘、展示十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现面向社会征集本地未知山峰河流、历史遗存、人物传说、民俗风情、奇花异草、地名来历等线索。

联系方式:13886806992 记者 韩玉砚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