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⑪十堰多个望族,是清代移民后裔

时间:2020-05-30 10:02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相关报道: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⑩ 郧阳明代百万流民的乐土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⑨ 郧县之“郧”来自古郧国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⑧ 清康熙年间 郧阳府城两成人祖籍江西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⑦ 唐太宗后裔 流落郧阳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⑥大唐皇子梦断郧阳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⑤ 强大古麇国参与周武王伐纣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④ 郧山汉水间的古文明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③ “郧县人”震惊中外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②远古时的郧阳是啥模样?

“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①退休教师撰书 揭开郧阳尘封的历史

郧阳府古城江西会馆戏楼——仪凤楼。(资料图)

明末清初,郧阳战火不断民生凋敝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郧阳抚台(湖广行都司)、郧阳府之设,使得封禁百余年(1369年—1476年)的郧阳山区打开山门,以其辽阔的山水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广迎天下万方流民。各省流民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制作技艺,利用山林、土地及汉水,大力开发建设,使郧阳山区大踏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据不完全统计,在郧阳设府的次年,郧阳新垦土地14300余顷。

但是,到明代末期,官贪吏虐,财政亏空,致使民生凋敝。崇祯七年(1634年)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卢象升任郧阳抚治。他到郧阳视察后,深感郧地的极端贫穷与荒凉,在上呈崇祯帝的奏疏中写道:“……臣倾自南阳入境,达襄郧之间,见所属郡县,连岁饥荒,赤地千里,四野寂无人烟……”说明明王朝灭亡前夕的郧阳,已是山穷水尽。

这一时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仅崇祯三年(1630年),一年之中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有张献忠、罗汝才等9起。处于鄂、豫、川、陕交界处的郧阳山区,首当其冲地成为农民起义军与明兵搏杀的战场。崇祯七年,山西农民起义军趁郧阳抚境守兵大部外调,攻陷郧府六县,农民起义军发展到百万人,声势及于中原,屡破府、州、县城。其后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也在此与官军搏杀。

明亡清兴,清顺治二年(1645年)郧阳沦陷。郧阳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余部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等将领率领组织下,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直至康熙三年(1664年)……

明末清初的大搏杀中,灾难深重的郧阳山区“关市尽空,村舍无烟,水旱频仍,户口凋敝,十不过二三”。

清代,大量移民带来郧阳府繁盛之景

清王朝统治稳定后,借鉴前朝教训,采取“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增加赋税”的优抚政策,鼓励农民垦田种地,力求百姓丰衣足食。

郧阳古城内商贾兴盛,城外船只往来不绝。

由于郧阳地区天然的地理位置及交通便利、山谷林莽广大的优越条件,康乾盛世发展极快,郧县人口由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1368丁(《郧阳府志》),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发展到75010人,人口的迅速增长带动经济的复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盛世,为郧阳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又一次重要契机,也再一次吸引南方富庶省区的人来郧发展、北方贫瘠地区的人来郧谋生。

清代迁郧的移民,与明代移民有两点不同:

一、明代是以流民形式成批进入郧阳山区的,流民动辄以百、千、万人计数;而清代移民是分散的,以渐进方式来到郧阳地区的。

二、明代流民进入郧阳山区主要是求生存——失去土地,因为赋役繁重、原籍无法生存。而清代迁入郧阳的各地移民主要是求发展。

郧阳府自清康乾盛世繁荣兴盛,延及民国时期。据统计,每年府城集散的土特产有桐油54000多担,生漆20000多斤,白木耳10000多担,黑木耳6000多担,香菇、黄花菜等名贵干菜及五倍子、地骨皮、甘草、麦冬等大量草药。各省各地来郧经商者越聚越多,乃至地区性的行帮会馆纷纷出现,如河南怀帮、陕西秦帮、湖广黄州帮、汉阳客等。

乾隆六年(1741年)始修的山陕馆立有《创修山陕会馆众姓布施(捐资)开列于谱》碑,此碑已残断。残碑记载,当时,山陕商号有时振、魏永盛、元德、全盛、万盛、万成、宜兴、义顺、日昇、新兴合、西全盛、卫永盛……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复修山陕馆捐资残碑中,记录的商号有大顺乾、永来盛、聚盛、元兴隆、和盛隆、万盛来、大顺合、永兴裕、振兴和、永昇荣、万盛德……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山西、陕西在郧经商者人数之众,事业之盛;如果加上江西、湖广、河南、安徽的商人,当时的郧阳府城商业有鲜花着锦之繁盛!

这些会馆与府城内的先农坛、文昌宫、关帝庙、孔庙、马王庙、城隍庙、火星庙、杨泗庙、朝阳庵、净慈寺、西寺、魁星楼、仪凤阁、钟鼓楼……相映成辉,使郧阳府城呈现出一派富丽繁华的景象。郧县由此真正成为鄂豫陕川毗连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考证,十堰多个望族是清代移民后裔

清代260余年间,全国各地大批人渐次徙于郧。

笔者在郧阳区各乡镇走访,看到清代各地移民来郧开发、发展的大量文字实证:各个姓氏的迁郧始祖在临终前,总会把自己的祖籍、来郧时间、家族派语等刻记在祠堂碑、墓碑上,或记载在家谱中,以使其子孙不忘祖籍,不忘开拓之艰,如:

来自湖北新洲县的顾氏,后来成为十堰顾家岗的鼎盛望族;

祖居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朱石巷的朱姓,迁居樱桃沟(鹰卧沟),几百年间,其子孙在茶店、柳陂根蟠分支,耕读传家,成为郧阳区望族之一;

青曲周家洼村的周姓,来自福建南康瓦溪坝;

大柳乡大柳村李姓,来自湖北黄冈麻城县亭川乡路西保里茂岗新堤社;

青山秦家沟李姓,来自湖南岳州巴陵;

高庙姚营村姚姓,来自湖北襄阳宜城姚家湖;

五峰下三岔村卫姓,来自湖北武昌府武昌县灵二里卫村庄;

城关饶姓,来自江西抚州东乡县西塘村;

鲍峡镇辽坡村李姓,从河南邓县迁来;

……

这些家族的祖先多是在清中后期来郧圈地开荒或经商的。有的人是从家乡直接迁郧,有的人是一迁再迁,辗转迁郧的。笔者历年在郧阳区汉江南北实地调查发现,凡有家谱和迁郧始祖碑的,大都记载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迁郧的。

据清嘉庆《大清一统志·郧阳府》载:郧阳“流寓多而土著少”,居民80%是移民。清康熙丙午年(1666年)《郧县志》载:当时郧县人的构成是“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二,德(安陆)、黄(黄冈)、蜀(四川)与山东、河南北之民二,土著之民一,皆各以其俗焉”。这些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在郧山汉水间相融相帮,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郧阳的财富与文明。(邢方贵)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