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石鼓镇:扶贫作坊笑声朗

时间:2020-04-17 16:21    来源:秦楚网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 通讯员 闫瑞雨 刘明月报道:复工复产正当时,群众增收有保障。4月16日,在丹江口市石鼓镇棒球加工作坊,10余名“工友”正有说有笑地飞针走线,手上的功夫不停、聊天的笑声不断。而在相距不远的灰蛋加工作坊,同样呈现出一派忙碌、祥和景象,不时传出来笑声朗朗。

单亲妈妈的“两不误”

来自该镇九龙桥村8组的村民蔡敬敬,因为手艺好、为人热情,35岁的她已成了棒球作坊的“老师傅”,不时有新加入的姐妹向她请教,她都耐心相告。蔡敬敬的丈夫意外逝世,作为一名带着两个年幼孩子的单亲妈妈,是镇里开办的棒球扶贫作坊帮她实现了挣钱和顾家“两不误”。今年4月棒球作坊复工复产后,她第一个返岗复工。

“在家门口打工增收,不仅能照顾到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还能帮着老人发展种植养殖业,生活有盼头!”蔡敬敬一边忙着手中活计一边说。

残疾老李端稳了“饭碗”

在众多妇女姐妹当中,来自柳林村2组的村民李光勤,是棒球作坊里为数不多的男工友。

今年53岁的李光勤年轻时因意外摔伤导致肢体二级残疾,“我这腿脚下不了地、打不了工,以前只能在家照顾下孙娃子,不能给家里分担一点经济压力。”李光勤的两个拐杖分别放在双脚两侧,勤劳的双手缝织个不停,“现在好了,家门口看娃、挣钱一点不耽误。虽然腿脚有残疾,但咱双手可不差,我面前这个‘饭碗’端得可是又牢又稳。”

旁边的妇女姐妹听了此话纷纷笑道:“真是滴,老李这手干起活儿来麻利得很,比咱们好多女同志缝得都又快又好。”老李也跟着笑起来,笑容里是自信,是担当,更是知足与感恩。

归乡游子吃了颗“定心丸”

出生于1987年的黄川村1组村民陈金玉,此前十多年一直在深圳务工,可以说是一名不折不扣地“深漂”。在此期间,她完成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最大的遗憾便是缺席了两个孩子的成长。

“以前我和孩子爸在深圳务工,两个孩子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生活。如果能在家门口挣钱养家,谁愿意撇下孩子异乡打工呢。”谈及孩子,陈金玉言语里满是愧疚。

“这次我是年前腊月十四从深圳回来的,后面因为疫情影响没出去,也真正有空了解了家乡的扶贫作坊,种类多可选择,时间还相对自由,收支细算下来并不比深圳打工挣得少,算是吃了颗定心丸。”说话间,陈金玉7岁的女儿也来了作坊,依偎在陈金玉的身旁,说不出的温馨。

贫困户当上了“小老板”

灰蛋是石鼓镇农户的特产,采用当地柑橘树枝和香椿树枝燃烧后的灰末腌制而成,煮熟后柔软细嫩,味道清香爽口,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九龙桥村5组村民岳士焕,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靠灰蛋当上“小老板”。

“我本来就有腌灰蛋这个手艺,以前就是自家腌点吃。后来镇里开办了灰蛋加工作坊,从腌制加工到推广销售,都有专人指导。”春季正是腌制灰蛋的时节,岳士焕一边忙着加工作坊里刚运回来的3万个鸡蛋,一边介绍到。

“我家是2014年纳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年收入10万元左右,是这个家门口的小作坊为我们脱贫致富提供了新门路。”岳士焕说起灰蛋加工感触良多。

大山里的“夕阳红”

今年73岁的杨培凤,是玉皇顶村3组村民,也是石鼓镇竹篮制作、刺绣制作、扫帚制作等几个作坊里年纪最大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石鼓人,现在年纪大了也种不了地了,但是一闲下来就这痛那痒的,我就在作坊里坐着慢慢干点,挣点钱也够自己吃点喝点的,不给子孙们增加负担,还能跟年轻人们说说话。”杨奶奶手上的动作不紧不慢,独有一种老年人的安详与平和,“党的政策好,没想到一把年纪还能发挥点余热,这不,她们都喊我‘老太君’,说我是‘夕阳红’。”伴随着和蔼、豁达的笑声,杨奶奶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

群众安居乐业,干部干劲十足。今年来,石鼓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扶贫作坊复工复产,借力“党建+人才+电商”模式,致力于将现有的扶贫产业和扶贫作坊做强做优,为群众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使群众实现了务工就在家门口,亲情陪伴笑意浓。

( 责任编辑:赵清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