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上热油,提鲜增相。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张婧 报道:新鲜野生链鱼头,除腮洗净,撒满上好云南小米椒特制的剁椒,配上四川秘制调料,起火上锅隔水蒸。蒸鱼头的火候大小、时间长短属独门绝技,只可意会。若蒸太久,就会变味,肉质发柴;蒸到99%熟,才能保证口感嫩滑,正好入味。出锅后,炒作料淋热油,一份软糯细腻、鲜香爽辣的剁椒鱼头才算大功告成。
因鱼结缘,四川小伙十堰安家
位于西城路451号的黄龙憨鱼头,由黄龙本地人潘阿姨于1999年创办,是十堰首批剁椒鱼头店之一。2013年,年事已高的潘阿姨,将鱼头店交由厨师廖清平经营。十堰是这个四川小伙的福地,他在这里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今年36岁的廖清平,名字里带三点水,所以一生和水结缘,伴鱼而生。他的老家在四川青川,家门口就是嘉陵江,江边的孩子,自幼便擅打渔。廖清平初中毕业后,沿汉江河而行,风餐露宿,打鱼贩鱼,自谋生路。
幸福和美一家人。
路过十堰黄龙时,感觉这里的水特别好,廖清平多停留了一些时日。潘阿姨见这个卖鱼的小伙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便收留了他,并培养成店里的厨师。
“2008年,距我家乡一步之遥的汶川发生大地震,回老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我特别渴望有个家。2010年,我和当时在店里做服务员的刘安荣结婚了。”廖清平说,“十堰给我家的温暖,潘阿姨对我们像待自己孩子一样。她现在住在城区,也常来店里看看。我媳妇给我生了一儿一女,每天从早到晚忙生意、忙孩子,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
严选食材,坚持只用新鲜野生鱼
2013年,廖清平两口子刚接手鱼庄时,才发现炒菜、做服务员与自己经营一个餐馆完全是两码事。但他们非常用心,常向客人征询意见,所以生意一直不错。
“往年清明节前后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就连院子里都坐满客人,中午晚上各摆三四十桌,一天能卖七八十个鱼头。”平时都是他们夫妻俩自己采买、清洗、切配、炒菜,旺季忙不过来,会临时请人帮忙。
刘安荣的老家在离黄龙不远的郧阳区鲍峡镇,她擅长做本地人爱吃的火烧馍、油馍,是一位白案好手。
软糯细腻、鲜香爽辣的剁椒鱼头大功告成。
“这几年乡村游客人越来越多,周边开了好几家店。和别的店比,我们店装修不上档次,环境也很普通,但考虑再三,我们还是决定坚持本味,客人可以随时随地进厨房挑鱼头,看中哪个蒸哪个。蔬菜基本是我们自己种的,保证无公害没污染。”
廖清平通常选用野生白链、麻链,根据渔民当天的收获,才能确定选用哪种鱼,鱼头一定要选肥嫩无伤的。因为野生鱼大小不同,所以剁椒鱼头根据斤两定价,小份90元,三斤半左右;4斤100元;再大就是一百二三十元一份。
味道传承,北京客人赞不绝口
餐馆老板最开心的事,莫过于食客的高度评价。
“我的观点一直是:一定要让客人吃好。现在本地熟客很多,不少客人都成了朋友、兄弟。此外,还有陕西白河、安康,竹山的客人专门过来吃。一出发就给我打电话,提前把鱼蒸上,一般都要蒸两个,吃一个,再打包一个带回家。有位陕西的陈先生,专门在汽车后备箱放个大铁盆,方便打包用。”廖清平提起客人评价,非常自豪。
去年夏天,店里来了北京一家老小,专门来看调水源头、品黄龙鱼头。其中一位老奶奶,直接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喝,并拉着廖清平的手感动地说:“我活到78岁,没吃过这么鲜的鱼,没喝过这么甜的水,没见过这么蓝的天。十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记者现场采访时,偶遇几位陕西客人,其中一位评价道:“他这儿的鱼头新鲜,味道别家做不来,我经常带朋友来吃。”
忙完中午的生意,廖清平让妻子去歇会儿,他辅导一双儿女做功课。
他们的女儿廖明珠11岁,儿子廖明星8岁,都在附近的黄龙小学就读。廖清平夫妇通常一早就把姐弟俩带到店里,方便照看。他们特别忙时,姐姐则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姐弟俩感情很深。
下午3点,廖清平夫妇一起到菜地锄草、拔蒜苗,晚上待客用。
“媳妇勤快,儿女双全,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廖清平说,“我们做的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态土味菜,我把鱼头做好,一方面是感谢潘阿姨对我的收留之恩,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她的事业,不辜负她对这份味道的坚守和期望。”
21年来,剁椒鱼头味道始终如一,是黄龙憨鱼头对食客不变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