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碧水情深·难忘的15天重走调水路

时间:2020-01-06 13:02 来源:秦楚网     进入数字报

2019年11月26日,采访组一行从十堰日报社出发,社领导及同事为采访组送行。

秦楚网讯 文、图/记者 朱江 张建波 张萌 

(一)

一路向北,风雨无悔。2013年11月22日至12月4日,十堰日报社“南水北调中线行”采访组一行三人沿着清水北送的航道,从丹江口水库出发,短短13天内自驾采访车往返4000多公里,全程实地探访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返程后,陆续推出13篇系列报道,图文并茂地聚焦丹江口大坝,河南陶岔渠首、湍河渡槽、方城垭口、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穿漳工程,河北古运河暗渠、滹沱河倒虹吸、西黑山节制闸,天津曹庄泵站,北京惠南庄泵站、大宁调压池、团城湖、密云水库等一项项工程,定格一张张面孔,见证南水北调的恢宏与伟大……

2019年11月28日,记者在湍河渡槽采访。

2014年12月12日,一个载入人类史册的日子!丹江口水库甘甜的汉水,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开始,欢快地流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路向北奔腾1432公里。昼夜不歇的汉水通过自流方式,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送水,最终汇入北京团城湖和天津外环河,滋润着干涸的北方大地,优化我国北方水资源配置。

汉水北上,碧水情深。截至2019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已整整五年。那么,通水五年,送往北方的沿线水质怎样?受水地区及人民又有着哪些变化?

2019年12月3日,采访组记者利用无人机对漳河干渠进行航拍。

聆听文明的脉动,见证送水的奇迹,触摸迎水的激情,守护清水的永续。2019年11月27日至12月11日,我们“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采访组一行三人,既当司机又是记者,开着采访车从水源地出发,一路向北,再次跨水库、跃黄河、过燕赵、抵京津。

这次故地重访,我们看了巨大的变化:陶岔渠首将清清汉水源源不断地送入京津冀豫、举世无双的沙河渡槽日夜不歇送水北上、南水北调碧绿汉水救了干涸发臭的白洋淀、红旗渠有望喝上汉水、汉水北上滋润雄安新区……此次行程非常紧张,也十分漫长。长达15天的外派采访,我们一行三人克服了重重困难。

大事大作为,大事大策划。十堰日报社李东晖社长、王清总编辑高度重视,要求抽调骨干记者编辑组成报道团队。在版面安排上,给足版面;报道规模上要求全方位、立体化、全景式反映受水区的喜悦变化。

2019年12月3日,赶路的记者在路边小店午餐。

南水北调报道,既是重大主题宣传,又是成就成果宣传,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作为受众关注的热点新闻、焦点新闻、重大新闻,必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将宣传主题与读者需要有机结合,提升整体传播力。2019年11月25日下午,当十堰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文财得知十堰日报社采访组要重走调水路,给予了积极关心,立即开具沿线介绍信提供采访便利。

中线工程建成通水五年,万众瞩目。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难遇的新闻大事件。出发当天,十堰日报社副社长雷勇、首席摄影师陶德斌等人在报社楼下欢送采访组出发。

2019年12月4日,采访组记者在邯郸进行网络直播。

(二)

注定这是一次艰巨的出行、艰难的采访。“建议你们先回去吧”“烦请等待通知反馈”……一个地市级媒体,到外省踏访三千里总干渠重要节点,采访异常艰难。2019年11月27日上午,我们的无人机刚刚降落到平地,就被渠首派出所民警“收缴”、陶岔管理处安全科工作人员将拍摄素材全部“拷贝”——尽管有介绍信,但当地有规定“通水五周年宣传,上级要求联动集体宣传”。

此刻,记者的突破能力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迎难而上,巧妙突破,把电话打到了淅川县委宣传部、打到了国家水利部,把传真发到了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把电子邮件发到了北京市水务局……终于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15天重走调水路,收获丰硕。从2019年12月12日起,《十堰晚报》连续推出18篇图文并茂的通版报道:《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五周年见闻》。该栏目由十堰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十堰晚报编辑共同署名联办。

一千八百个日夜,汉江碧水情深;三千里路云和水,我们一路向北。我们一行三人白天开车赶路、细致采访、视频直播、无人机航拍;入夜,整理笔记、拷贝素材、捋清思路、撰写文稿、商议次日采访线路。

2019年12月5日,空中下着小雪,采访组记者在石家庄采访途中。

在15天时间内,我们先后探访了河南省邓州市陶岔渠首、方城县垭口,平顶山市鲁山县沙河渡槽;河南省许昌市颍河倒虹吸、禹州市、荥阳市、新郑市、偃师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林州市;河北省邯郸市、正定县、石家庄市、保定市徐水区、雄安新区、安新县、雄县、容城县;天津市和北京市房山区、密云区、海淀区等地。

南水北调,世纪工程;南北两利,传播友谊。

2019年11月28日。临近中午,记者完成湍河渡槽的采访后,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邓州管理处工程科负责人常兆广一行,开着车一直把我们送到通往下一站方城县的高速路口;下午近两点,我们赶到位于河南省方城县的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方城管理处。综合科工作人员李强胜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内部食堂,这里已准备了米饭、馒头和豫南特色美食方城烩面;到了傍晚,我们赶到鲁山县沙河渡槽航拍,鲁山管理处工作人员杨道德陪着我们一直到太阳落山……

中线总干渠不在高速公路旁。怕我们走错路,中线建管局的沿线工作人员每次都通过加微信好友发定位给我们指路,在总干渠的大门口标志性建筑物下面等候。

2019年12月5日,采访组记者在石家庄居民家中进行网络直播。

12月5日上午,我们在石家庄采访丹江口水利枢纽指挥长夏克的后人。定居这里20多年的夏克女儿女婿夏信平、张希山,热情地接待我们。在其家中,夫妇俩又是倒水又是削苹果,中午留我们在楼下餐馆吃饭。次日,在位于雄安新区的中线建管局天津分局容雄管理处,综合科负责人郭宇见我们中午吃不习惯吃面条、馒头、花卷等主食,端上煮红薯让我们品尝。

我们无法忘记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女导游小王的真实表达:“在安阳住的那段日子,皮肤总是好些。因为安阳城区都喝的是南水北调的好水”;也时刻记得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安新镇大张庄村村民张济国反反复复说的几句话:“是南水北调救了白洋淀”“白洋淀救活了”……

12月8日是星期天。当天下午,我们冒着风雪从北京房山区驱车186公里赶到密云水库采访。入职16年的十堰房县人刘勇,是密云水库管理处办公室负责人。听说是十堰老家的记者来采访,他迫不及待地早早赶到办公楼下等我们。

正道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清清汉水,让我们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2019年12月5日,刚刚完成采访的记者在夜色下收装设备。

(三)

六年后,故地重访,报道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传统媒体遇到新媒体,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强重大新闻宣传?

做强“指媒”,把移动优先作为重要战略,深化融媒体改革,创新建设传播平台。在全媒体背景下,十堰日报社旗下的十堰晚报、秦楚网,在业界影响较大,其始终深耕内容,遵循移动优先、视频优先、微信优先原则,全员发力短视频,全面抢占新媒体平台;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地方主流媒体的积极作用,打造系列“爆款”产品,铸就了移动优先的影响力。

此次“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采访组运用了全媒体时代所有的展示形式:视频直播、无人机航拍、微信公众号头条报道、纸媒图文并茂通版系列呈现、短视频制作、微博同步报道……

重走调水路,我们从陶岔渠首开始,连续推出10场视频直播,分别是:渠首陶岔、穿黄工程、总干渠穿越焦作城、总干渠飞跃邯郸青兰高速渡槽、走进石家庄居民家、一水两分西黑山、南水北调润雄安、天津曹庄泵站、走进北京惠南庄泵站、汉水流进团城湖。所有场次的直播,均在十堰晚报微信、秦楚网微信、十堰晚报微博、秦楚网网站、十堰头条客户端、云上十堰客户端、十堰日报微信、一直播十堰晚报、今日头条十堰晚报等多平台播放,形成“齐声发话”“全面开花”的直播品牌影响力,收获了较好的观看量;评论区的留言也很暖心,洋溢着满满正能量。

2019年12月6日,记者在位于河北的中国南水北调西黑山管理处采访拍摄。

百万粉丝微信公众号,助力通水五周年报道。2019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有关情况发布会。

“一水相系,因水结缘,在汉江水源源北上润京华的同时,北京涌泉相报,反哺库区。这清清江水,是永续北送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更是北京对十堰真情援助的结果。因水结缘,京鄂两地血脉相连……”12月12日中午,拥有128万粉丝量的十堰晚报微信公众号及时推出了一条微信《刚刚,国务院召开的这场发布会,让全体十堰人热泪盈眶!》;拥有67万粉丝量的秦楚网微信公众号也很快推出微信《刚刚,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与每个十堰人有关》。微信内容将“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采访组一路向北采集的鲜活素材融入其中,既有文字、也有图片,还有视频。这两条微信,很快被朋友圈霸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水北调造福千秋”、“一江清水永续北京,大美十堰内外兼修”、“明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和如今南水北调形成一种穿越时光的呼应,两城之间的美丽缘分仿佛一个古老的预言”、“十堰的花果64厂有一个小公园就是北京丰台区捐款重建的。北京与十堰因水结缘、”“保护环境,为首都送去清泉,造福一方水土,泽被苍生”……网友在评论区为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加油鼓劲,好评如潮。

2019年12月7日,采访组记者在河北省北洋淀采访。

(四)

全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出现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表意语言,为新闻报道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1分钟以内的视频传播内容。《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共计制作了16部短视频,忠实记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情况、向沿线供水及生态补水变化,并走进石家庄居民家中采访大坝建设者后代的深刻感受。这批精彩的短视频新闻,同步在秦楚网、十堰头条客户端发布。

这次重走调水路,我们三人坚持每到一处必须深入实地、必须走进现场,披坚执锐,唱响主旋律;系列报道篇篇有现场、接地气,既有文字呈现、也有图片展示,还有示意图标注;采访组走基层、下工地、进家庭、入社区,深入一线、践行“四力”;以现场新闻为唱主角,以记者见闻为主,捕捉生动细节,内容鲜活可读可看可赏。

2019年12月7日,刚刚入住的采访组记者,进入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大量设备充电。

采访写作过程中,特别要感谢《中国南水北调报》许安强老师的热情帮助。长期与南水北调打交道,许老师积累了多年的一线采访宝贵经验,是当之无愧的南水北调问题的资深新闻专家。发稿之前,许安强老师悉心审阅每一篇见报文稿,认真地提出了许多修改和完善意见。

从2019年12月12日起,《十堰晚报》连续推出的18篇图文并茂的通版报道有:

《南水北调水龙头成旅游景点》、《千里干渠第一跨,生态补水润湍河》、《垭口开窗过大江,圆了千年调水梦》、《天下第一渡,让平顶山首先受益于汉水》、《昔日干涸许昌,成国家水生态文明城》、《郑州中心城区用水,八成来自丹江口》、《日夜不休,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汉水穿越焦作城,半城青山半城水》、《碧波滋润古城安阳,红旗渠有望喝上汉水》、《汉水流过,邯郸新增一条80公里的“河”》、《干涸几十年的石家庄滹沱河,汉水补给重现生机》、《汉水到西黑山一分为二,5年向京津供水97亿方》、《千年大计筑伟梦,汉水北上润雄安》……

碧水情深,逐渠追水三千里;汉水北上,记者重走调水路。通过全方位、多平台报道,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主流媒体加大了中线工程的正确宣传引导,起到了引领舆论的先声作用。

2019年12月8日,采访组记者在北京惠南庄泵站进行采访。

推荐阅读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