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辉煌50年大事记系列报道二 城市建设规划 1972年确定

时间:2019-12-16 09:35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1972年的五堰李家岗。

建市初期,十堰只是一片山村,当时流传十大怪:不分城里和城外、一条马路直通外、山沟里把楼房盖、工厂门外种白菜、红薯叶子当菜卖、打电话没有走路快、下雨打伞头朝外、汽车专往河里开、石头块子当煤卖、修个礼堂像螃蟹。那时,市委考虑最多的,是把十堰建成什么样的城市和怎样建市。带着这个课题,市委有关同志跑遍全市8个公社136个大队,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基本思路。

1972年确定三条建市方针

十堰多山,耕地稀缺,既要展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又要保证十几万农村人有饭吃,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不可能像平原城市那样把城乡截然分开,人口激增、耕地稀缺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统筹城乡,处理好工农关系。

1972年,市委确定三条建市方针:城市为二汽服务,城建围绕二汽建设进行;建设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城市;多搞小城镇,逐步发展为中等城市。

建市方针确定后,由郧阳地委、十堰市委、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领导组成的城市规划领导小组很快成立。经过半年努力,他们综合原沿河方案和靠山方案优点后,制定了《十堰市城市建设规划》。

该规划包括市总体规划和中心区、花果、红庙、土门、茅箭等集镇规划。

在二汽厂址及铁路路线已经选定并基本建成情况下,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少占农田、少占好地、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原则,地方工业进沟沿山,按性质分类集中。化工区在黄龙、大峡,皮革电机综合区在土门火炉沟,轻纺工业区在十堰附近。居民生活区和集镇靠近厂区,适当分散,依坡上山,成街成坊。集镇之间尽量保留菜地果园。路旁植树形成绿带,点线结合,使城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铁路在白浪、花果、十堰、黄龙各设客站一个,在黄龙、白浪各设货站一个。公路长途车站设在三堰,水运码头设在黄龙。

中心区成环形,各集镇成枝状系统。在中心区利用山头盆谷建一个公园,各集镇利用山林各建一个小型公园。在山上、河滨、宅旁、路侧普遍植树,逐步实现大地园林化。

水源取自5个水库,改建5个水厂,使供水量每天达到15.5万吨,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这一规划起了基础性指导作用

急需投资4710万元。主要项目是城市道路、公用事业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市规划办公室立即赴京汇报。有关部门原则同意十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表示急需经费随二汽年度拨款计划逐年下达(不计入二汽基建投资总额),其中1972年拨款600万元。

通过这次规划设计,十堰从武汉规划设计院、中南勘察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给水排水设计院、湖北建工学院等单位引进一批规划设计人才,成为十堰城市建筑设计骨干。

后来,车城建设突飞猛进,这一规划起了基础性的指导作用。1978年以前,十堰是山区新兴汽车工业城,城市布局是城镇群(从火车站到红卫是城市中心区,白浪、茅箭、土门、花果各为一镇)。1978年至1994年,十堰基本形成中等城市格局,市区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60万,但城市性质和城市布局没有质的变化。2006年后,相继建成浙江路、重庆路、北京北路、东环路等10余条重要道路,2012年市区主次干道79条,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这时,城市定位变成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城市布局从带状组团向一体化转变。(李德甫)

( 责任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