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郧阳区:发展五业增收 实施五全服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2019-10-06 16:59    来源:郧阳网  字体:  打印  播报

原标题:发展五业,助推郧阳脱贫攻坚

郧阳区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万户16.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2万户6.4万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坚持全域大集中、全优大配套、全员大产业,引导易迁对象搬到好地方、找到好门路、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尚。

实行“五进”安置  放心挪穷窝

高起点规划。始终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作为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针对“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实情,打破镇村界线,用最好的地方安置、最全的设施配套、最优的产业帮扶。坚持多规合一、产城一体,邀请北京绿十字等大家大院,在郧阳湖中心城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国省道沿线城镇经济带统筹规划371个集中安置点。

高标准建设。投资10亿元,在城市规划核心区整理土地3000亩建设香菇小镇,集中安置就近选址难、产业配套难、就业增收难的18个乡镇4249户15165人,配建1000万棒香菇产业基地和5万平方米袜业扶贫车间,建成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单体项目。在柳陂新集镇建设龙韵新村安置点,集中安置该镇24个村900户3177人,配套建设3条文化扶贫商业街、1个袜业扶贫车间和100万棒香菇种植观光园。

高质量安置。分层分类、因户施策,以岗定搬、以业定迁,实行“五进”模式,让群众真心融入、用心发展。进城区安置,引导有劳力、有意愿进城务工的1611户,进城购房安置,同步消化库存商品房面积近20万平米。进园区安置,引导有创业技能和意愿的1450户,在汉江绿谷、子胥湖等园区景区附近安置。进集镇安置,引导不愿进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5784户,在龙韵新村、安阳口等特色小镇集中安置。进中心村安置,引导不愿离开故土的7534户,在各村产业基地、交通干道、中心地段安置。进幸福院安置,在20个乡镇(场)高标准建设幸福院,兜底安置4951户5250农村孤寡老人、残疾智障等特殊群体。

发展“五业”增收  安心换穷业

建设扶贫车间,门口就业。选择产业链条完整、群众能够接受、增收稳定可靠的香菇和袜业作为全区脱贫主导产业,区建扶贫产业园、镇村建扶贫车间、户建扶贫作坊。在谭家湾镇建设集原材料供应、产品深加工、科研观光等于一体的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在19个乡镇建设香菇制棒车间28个、点菌车间850个,发展香菇3000万棒,带动1.2万户。在柳陂镇建设袜业扶贫产业园,其他乡镇建设袜业扶贫车间,签约配置袜机8000台,年织袜达10亿双,近万名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

发展“四小产业”,居家就业。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万元增收项目”的要求,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引导留守妇女、老人等劳动力较弱的贫困户,发展小种养、小作坊、小庭院、小买卖“四小产业”。实施“三乡工程”,通过农企对接、能人带动、手工艺传承,培育汽车座垫、服装玩具、农特产品加工等扶贫作坊2700余个,涌现出谭山塘城、安阳陈营、茶店长岭、柳陂沙洲等一批汽车座垫村、黄酒酿造村、粉条加工村、蔬菜种植村。

建立双帮机制,区内就业。采取“IPO绿色通道+产业基金+重资产招商”办法,设立长证郧阳等三支产业发展基金,新建秦巴扶贫产业示范园,引进长江医药等63家优质企业落户,盘活统香等困难企业23家,辅导万润新能源等118家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带动发展产业基地10万亩,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2万个。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子胥湖、居然之家、汉江绿谷等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政策,吸引1682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稳定劳务输出,外地就业。深入珠三角、长三角、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扶贫对接,与比亚迪、富士康等公司建立订单培训机制,高质量输出8万余人就业。加强与定点扶贫单位水利部合作,累计输送郧阳籍护水保安304人,人均月收入3600元以上。

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以公益性岗位和乡镇护林员作为兜底就业主渠道。2018年开发管水、养路、护林、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364个、护林员1340个,吸纳1704人就业。

实施“五全”服务  齐心拔穷根

生产资料全保障。尊重易迁群众生活习惯和生产意愿,出台易迁群众户籍自愿迁移、前三年物业费政府兜底、原土地山林承包权限不变等政策,统一配套生产用房、畜禽养殖栏圈和每户1分菜园地,让易迁群众吃菜有着落、畜禽有处养、农具有处放、生产生活有保障。

公共服务全到位。实施“三通四有”(村村通水泥路、通客车、通网络,有正常运营的合作社和扶贫开发公司、有主导产业、有万元以上增收项目)到村工程和“三改两加强一落实”(改房、改水、改厕,加强万元增收项目建设、加强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落实到村到户扶贫政策)到户工程,自筹资金10亿元,改房2.5万户,改水5.4万户,改厕3.3万户,通路1152公里,新开通客车76班次。在集中安置点配建学校8所、卫生室27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87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23个、物业188个、小商店363个,所有安置小区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通网络,有路灯、有公厕、有垃圾箱、有绿化、有污水处理设施。

社区管理全跟进。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在集中安置点成立党组织57个、居委会17个,配强“领头羊”298人。健全完善“一约五会一队十星”体系,村村制订村规民约,成立新时代家风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卫生监督理事会、文化传承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和百姓文艺宣讲小分队,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十大脱贫明星户”“百名自主脱贫示范户评选”等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树立新风尚。

“三家建设”全覆盖。开展“家庭卫生大清洁、家风家规大培育、家庭万元增收项目大落地”三家建设,整治人居环境,涵养文明新风,健全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1.5万名包户干部带头,从发动贫困户打扫房前屋后卫生做起,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勤劳家风,革除陈规陋习。

后续帮扶全落实。开展在包保贫困户家中住一晚上、吃一次饭、干一天活、打扫一次卫生、栽一片树、谋一个万元增收项目、开一次家庭会、解决一个微心愿、定一个家规家风村规民约、算好一个脱贫帐等为主要内容的“十个一”后续帮扶活动,宣讲政策,排忧解难,发展产业,不断提升搬迁对象获得感和幸福感。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