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汉十高铁电气工人"苦战"武当山 65公里"最难"路段肩挑背扛

时间:2019-09-11 08:13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湖北日报2019年9月11日10版报道。点击查看原文

原标题:电气工人“苦战”武当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魏海涛

8月2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武当山胡家隧道遇见中铁电气化局汉十高铁项目部经理张勤时,他正带着4名工作人员在检查设备。10天前,该公司承建的汉十高铁丹江口至十堰段接触网顺利通过热滑试验,标志着全线接触网热滑试验圆满结束。“马上就要联调联试了,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消缺整治。”作为我国最老牌的电气化单位,来自北京的中铁电气化局格外重视汉十高铁,在穿越武当山隧道群和丹江口水库的近65公里“最难”路段上,投入了1200多名员工,经过1年零3个月的努力,克服了施工条件差、铺轨时间最晚等困难,如期完成了电气化建设任务。

争分夺秒查漏补缺

当日10:00,记者在胡家隧道看到,一名技术人员将一根长1.5米的黄色“铁架”垂直地放在钢轨上,摁下按钮,“铁架”的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数据:5300毫米。“接触网高度符合设计要求。”说完,技术人员拿着“铁架”向前移动5米继续测量。

张勤解释,“铁架”是激光测距仪,专门用于测量接触网高度,每5米至10米测量一个点位,接触网与轨道的距离标准是5.3米,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内,否则就要调整。离胡家隧道出口约1公里处,3名工作人员将一根5米长的金属棒挂着接触网上,然后观察手中的兆欧表。原来,这是在检测停电期间接触网是否绝缘。

眼下,张勤和项目总工何远洋等人兵分4路,每天对区间的通信设备、信号设备、电力变电设备和接触网等“四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能现场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记录在本子上,安排专业人员立即整改。

在十堰北站的信号楼一楼,摆放着一排排已经接入电线、光缆的铁架子,密密麻麻的线路让人眼花缭乱。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中基信号站需要安装约16万根缆线,一根都不能接错,否则会直接影响高铁运行安全。

走上信号楼二楼,武汉铁路部门的6名工作人员坐在一排电脑前,观察着屏幕上一组组线路,发现有3处线路闪烁着红灯。“正在进行信号测试,闪红灯的地方说明还需要完善。”该项目部副经理李致飞表示,信号系统是高铁的中枢神经,所有调度指令都从这里接收、发出,不能有任何差错。联调联试前,信号系统将24小时进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检查工作量非常大,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张勤表示,仅区间铺设电缆就有600多公里,技术人员靠双脚一米一米地检测,之后还要邀请第三方机构来测评是否达标。现在虽然不是建设高峰期,但仍有440多名工作人员坚守在一线,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人海战术”肩挑背扛

从丹江口至十堰北,穿越武当山隧道群和丹江口水库,是全线电气化建设最难的一段。

项目总工何远洋介绍,约65公里的建设区间隧道和桥梁达58公里以上,占比超过91%,材料运输和安装十分困难,全靠“人海战术”。以隧道电气化建设为例,光缆、电线、腕臂等各类设备都是车辆先运到隧道口下方,再用吊车吊上去,但是隧道内还有其他领域的人员在作业,连三轮车都无法通行,只能人工肩挑背扛。区间44公里的隧道设施安装,全部依靠人工运输,仅光缆就铺设了1500多吨。“一座隧道或桥梁的电气化建设成本比路基要高出30%以上,且工效明显要低。”何远洋表示,建设期间,项目部只使用了少量作业车等机械设备,主要依靠120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如期完成施工任务。特别是十堰北车站7月才完成铺轨,也是全线最后完成铺轨的路段,双向13.5公里的接触网架设任务必须在1个月内完成,数百名工人24小时接续作业,在8月初完成了建设任务,为汉十高铁全线联调联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月4日,汉十高铁开始全线联调联试,中铁电气化局400多名工人依然坚守待命,将根据联调联试情况进行进一步整改。“我们一定把一条精品优质的汉十高铁奉献给湖北人民。”张勤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该局参建了湖北多条电气化铁路,愿意为湖北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责任编辑:李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