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李永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大着力点

时间:2019-08-21 09:40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互为表里,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具体抓手和根本遵循。

共抓“五个振兴”。“五个振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决定了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必须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其中,产业振兴是前提,人才振兴是保障,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根本,组织振兴是抓手。在产业振兴方面,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在人才振兴方面,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三乡”工程,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文化振兴方面,要守住乡土文化的根,保护、挖掘、发扬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在生态振兴方面,要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实现生活富裕与生态优美的良性循环。在组织振兴方面,要切实抓好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各类组织建设,在返乡回村、下乡创业的能人中发展党员。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构建“三个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衡量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解决的是农业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农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合。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促进小农业与现代农业对接,推动农业经营向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农民。目前,许多地区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三留守”问题严重,“红眼羡贫”“争当贫困户”“等人送小康”等现象依然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包办代替,必须将乡村振兴与引人、留人、扶智、扶志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内在动力。一要发挥农民在创业兴业中的主体性,充分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要为回乡创业和留乡创业农民提供用武之地,让农民看到在乡村发展的前景,为他们搭建实现梦想的平台。建立农民群众自主参与乡村经济活动的机制,让农民群众有充分的经济活动话语权,推进以家庭经营为载体的“小农户、大产业”乡村经济活动发展模式,引导农民群众兴业创业,实现民富业旺。二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目标之一,建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有效领导与科学规划,但行政性的指令不能代替民主化的协商。因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渠道,培养农民群众的话语表达意识,增强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推行。三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精神风貌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让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因素。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发挥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在乡村振兴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可发挥乡规民约、族规家训的良好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农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使农民群众由内心生发出热爱家乡、心系乡土的热忱,并将这分热忱不断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强大正能量。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责任编辑:宋梦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