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高温下的坚守】割漆人: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

时间:2019-08-21 10:00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余顺军小心翼翼地收集生漆,因为每一滴漆都珍贵。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张启国 报道:过去,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乳白色液体,是纯天然的上好涂料,被称为生漆。张湾区柏林镇鲍花村自古以来生长漆树,当地人一直掌握着割漆这种古老技艺。

近年,随着生态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漆迎来又一轮春天。每到夏天,当地人携带漆刀、容器,翻山越岭割漆、收漆,忍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也获取不菲的收益。15日,记者跟随余顺军、陈安兰夫妇,体验了他们的割漆生活。

每一滴漆都来之不易

15日5时30分,记者一行驱车赶到鲍花村2组杨家沟。来到当地村民余顺军家时,挎着竹篓的他已经在路边等候多时。“30亩漆树分布在3处山头。不抓紧时间的话,活儿就无法完成。”他说,割漆的季节有要求,一般都在端午节到中秋节期间。因为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所以割出的漆质量最好。

余顺军带领记者,轻车熟路地爬上他家对面的半山腰,依次从竹篓里取出漆刀、蚌壳,只见他用漆刀在漆树离地约50厘米的位置,割开一个V字形的小口后,乳白色的液体就顺着小刀划过的路径流了出来,然后赶紧在切口下方插入蚌壳,一点点接住流出的树漆。

在一棵树上操作完毕后,余顺军紧接着又来到另一棵树旁,进行同样的操作。不一会儿,现场50多棵漆树同时都缓缓流淌出树漆。“估计2个小时后,这些蚌壳就会装满,到时候我妻子会来收漆。”说完,他赶忙前往另一片漆树林。

陈安兰负责收漆,她小心翼翼地将每片蚌壳中的生漆倒入漆筒。

在等候收漆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约2个小时内,这些呈液体的树漆与空气接触后,逐渐变成鲜红色。“‘白赛雪、红似血’,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的过程。”

8时许,妻子陈安兰来到这片漆树林,挨个把蚌壳里的漆液倒入木桶中,再用一把专门的刮刀清理干净。“生漆来之不易,所以每一滴都要珍惜。”

一个收割季收入近3万元

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可见割漆是苦差事。头一天晚上,余顺军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工厂上夜班,早上5时就跟领导请假回家,来不及休息就挎着竹篓上山,就是为了早点把漆收割回家。“虽然很瞌睡,但是山上的收成不能不顾……”

上午10时许,气温超过36摄氏度。但余顺军夫妇都穿着厚厚的工装,不一会儿,夫妻俩都累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衣服很快从内到外湿透。“漆树是有毒的树种,生漆不是人人都能接触的。”他说,“之所以穿这么厚,就是担心浆液沾染到身上,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奇痒难忍。以前,村里有人从漆树林经过,第二天浑身上下长满红斑,好几天都不能消退。”

下午5时许,一天的割漆工作结束后,余顺军、陈安兰夫妇先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这时,他们的衣服上粘满黑色漆液,一双手也满是割漆时留下的痕迹。经过称重,收获了近3斤生漆,夫妻俩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每斤漆能卖近300元,这一天下来就是900元。”

一上午割了这么多生漆,陈安兰露出开心的笑容。

余顺军坐下来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端午节至中秋节这段时间,每隔三天就能割一次漆。这样算下来,一个收割季,收入将近3万元。”虽然割漆很辛苦,但夫妻俩累并幸福着,用余顺军的话说,这些漆树就是他的摇钱树,有了这些摇钱树,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漆产业

今年94岁的陈永茂老人,是余顺军的岳父。他回忆,鲍花村生漆具有耐腐、耐酸、耐热、隔水等特性,一度很受欢迎,他从12岁起就开始跟随大人到山里割漆,这项古老的手艺曾是当地村民赚钱养家的方式之一。“当年,我们把漆收回家后,有商贩上门收购。通过黄龙码头到达老河口、武汉,有些还出口到日本等国家。”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种涂料和化学类油漆的普及,生漆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割漆这种技艺也面临即将消失的处境。可喜的是,近些年,随着生态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漆迎来又一轮春天。

“漆好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琥珀色,挑起见如勾”,这是对鲍花村生漆的生动写照。鲍花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贤进介绍,目前生漆市场行情一路上涨,而鲍花村2组杨家沟几乎家家有漆树,通过割漆每户增收5000元至3万元,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目前,该村已经创立农民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一起发展绿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以生产高品质、高标准漆产品为顶层设计,打造漆树种植、生漆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让生漆产业得到保护和传承,使传统品牌得以发扬与光大。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