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十堰市委市政府召开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座谈会。市委书记张维国与参加座谈会的老领导、老同志一起认真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听取老干部对我市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研究部署主题教育和老干部工作。
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张维国代表市委市政府将一面写有“建坝精神 世代传承”的书法作品赠送给丹江口市凉水河镇白龙泉村农民李光艮,对李光艮表示诚挚的问候。
号召全市人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传承丹江口大坝10万建设大军为了国家建设不计个人得失,艰苦创业,一心奉献的精神。
这位老人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当年在修建丹江口大坝的时候又有哪些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光艮,去听听他和丹江口大坝的故事▼
三年未回家 吃住全在工地
李光艮,1942年出生。家住丹江口市凉水河镇白龙泉村。1958年7月至1962年3月参加丹江口大坝建设,1962年3月11日回乡。
李光艮告诉记者,1958年7月,他被大队派往丹江口大坝建设工地。两岸都是荒山没有人烟,在10万建设大军到达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山放树、割茅草、搭草棚,这才有了后来的油毛毡。
李光艮说:“当时我们住的是黄皮草房子,睡的床是胡叶床,厨房就靠在堰塘旁边,吃水近,没有水了,跑多远到河里去挑,宿舍点的都是煤油灯。
李光艮老人清楚地记得,1958年9月1日开工时,时任湖北省的一位部级领导说,大家要以丹江为家,以水利事为业,为革命建水库。
昼夜不停 披荆斩棘建大坝
当时,湖北、河南两省所属的襄阳、荆州、南阳3个地区17个县共10多万工人挑着干粮,带着简陋的工具,汇集到丹江口工地后,用扁担、筐子、小木船,运载着黏土、砂石完成围堰。
10万工人三班倒,昼夜不停工。那时,施工现场不到2平方公里,几万人在一起施工,白天人山人海,晚上篝火熊熊。从采料场到江边连成几条火龙,照得丹江一片璀璨。
1958年、1959年、1960年,三年春节李光艮没有回过家,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虽然当时物资十分匮乏,但10万建设大军的热情丝毫未减。工人上一个班有时12个小时,你追我赶。
女工有“花木兰战斗队、穆桂英战斗队”,男工有“罗成战斗队、老黄忠战斗队”,上工时敲锣打鼓,白天到处是广播声、号子声,夜晚如白昼,从不停歇。
围堰工程耗时一年零四个月,10万大军完成土石方250万立方米,用双肩硬是将右岸一座叫黄土岭的山填进了滔滔汉江,筑起了1320米长的围堰,完成了1959年的汉江截流。
回忆当年岁月 传承建坝精神
如今57年过去了,虽然李光艮期间多次搬家,但始终保存着当年参加建坝的纪念证书,他说这是传家宝,要把当年10万工人艰苦奋斗、甘愿奉献、顾全大局、万众一心支持国家建设的精神世代相传。
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李光艮,还时常会跟自己的重孙讲起他当年建设大坝的故事。他说,他希望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能世代相传。
回首当年10万大军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全身心地投入建设不分昼夜、不问辛劳
且看现在
丹江口大坝横亘在滔滔汉江之上为国家的南水北调再立新功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承载着无数平凡而深情的付出
留存着可歌可泣的情怀
岁月,从不会忘记那些奉献之人向老一辈建设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