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乡当地闻名的金花寨历史悠久。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冰客 通讯员 周宗华
本报3月27日14版曾刊发《郧阳金花寨与闻太师之女的传说》,记者当时探访了在郧阳区五峰乡上塔、张家楼、黑家湾三村交界处的金花寨,而在郧西县的土门镇,也有金花娘娘庙,流传着金花姑娘的传说。
记者查阅典籍发现,在襄阳市樊城区东北十里处有金华(注:古时华同花)寺一座,大殿内雕塑金华小姐神像一尊。同时,在竹山县也有“金花姑娘”的活动轨迹和传说。这些传说中的“金花姑娘”存在的时间跨度从商周一直到元朝末年,有2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活动在十堰地区的金花小姐不可能是一个人。那么,十堰究竟有几个金花小姐呢?据资料考证,活动在十堰的金花小姐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商周时期的金花小姐,另一个是元朝时期的金花小姐。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往往把两个金花小姐当成一个,以致讹传至今。
金花小姐传说流传十堰多地
在十堰,金花寨不仅郧阳区五峰乡有,它对面的郧西县河夹镇境内也有,这两个地方传说是有关联的。传说商周时期闻太师战死,闻太师之女闻金花曾练箭复仇,后一箭射断山峰,成了一个山垭,被人叫作“射断垭”,之后搬来一户姓魏的人居住于此,改名为魏家垭,那条被射开的河,人们叫它“箭流河”,而弥陀佛拔箭头回转的地方被叫作“箭流铺(浦)”,那条回流的河被叫作“归箭河”,后称“归仙河”。同时,在“归仙河”下游——汉江河边的郧阳区青曲镇白家沟附近建有一座庙,用来稳控“归仙河”,名曰弥陀寺。这就是今日弥陀寺村的来历。
后来,闻金花的复仇行动被阻止后,她又来到汉江对岸三村交界处的一座高山上,垒石为房,隐居下来,伺机复仇。这里就是眼下的金花寨——五峰乡上塔村老砖沟垭子。后来在她辞世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为她建庙,以香火永久供奉。后郧阳区文物局统计显示,五峰乡金花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郧阳区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峰乡金花寨上的香炉。
襄阳地区民歌传唱金华小姐
元朝时期,民间也流传金花小姐的故事。
1962年春,省音乐家协会遵照文化部的指示,动员全省音乐工作者一起下乡搜集民歌,时任襄阳市歌舞剧团干部的杜棣生参与了襄阳地区的民歌搜集工作,遇到不少农民歌唱金华小姐的故事。
这首民歌所歌颂的金华小姐,究竟是何许人也?他问起歌唱者,他们也说不清道不明,只说金华小姐是女英雄,她能剪纸成人,撒豆成兵,有勇有谋,武艺高强。她因为痛恨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就带领群众起来反抗,攻破了襄阳城,杀了贪官污吏,官兵随后赶来,将襄阳城团团围住,迫使她出城投降。金华小姐带领民众拼死抵抗,拒不投降。僵持之下,官兵整整围困襄阳城三年半,眼看城中弹尽粮绝,人心惶惶,而金华小姐却意志坚定,巧设妙计,与敌人周旋。敌人判断城内粮绝,人心必然动摇,如果加紧攻打,可一举攻破。但金华小姐针锋相对,她将廒仓里仅剩的一点白米喂给猪吃,把猪喂饱之后,从城门洞中赶出城外。
敌军看见城里有猪跑出来,便捉住猪,宰杀之后,看见猪的肠胃里尽是白米,不禁惊讶道:“啊!城里库存的粮食还多呀,连猪都吃的是白米呀,人就更不用说了,再攻打下去也是白费功夫。”于是,就撤军了。恰巧此时,起义军援兵赶到,内外夹攻,打败了官兵,保卫了襄阳城。
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大家都说不清楚,后来,经过杜棣生查阅史志、野史,才找到了线索。
正史记载真实版民歌《金华小姐困襄阳》
据《郧西县志》引《兴安府志》云:“黄土故城在洵阳东一百二十里,坏堞(旧城墙)尚存,即闾关司(地名,今土门)。而省志说,在县东六十里,则远不相及矣。”《郧西县志》又记载:“元时金华小姐征蛮王,建城于东营,亦名曰黄土城,不知何据。”(见《郧阳志》御地卷——古迹类)。据郧西县文化馆研究人员介绍,黄土城在郧西县城西北三十里处,今为土门,有小山一座,山上原有金花娘娘庙宇,至今尚存。
根据元末叶子奇所著《草木子·克谨篇》中的记载,说明了金华小姐原籍是陕西人,她的家乡在今安康地区的洵阳县境内,也是元末农民军起义领袖韩山童的党羽。
金华小姐闻风而动,她在郧阳、襄阳等地,动员群众起来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和恶霸,把矛头指向襄阳的达鲁花赤(总兵)孛罗帖木儿(即蛮王)。在郧阳的起义中,金华小姐的同伴田端子等人战死。
《元史》也记载了这段历史,至正(1341——1347年)年间,郧阳人田端子等亦聚众杀官吏。
金华小姐吸取了郧阳起义的经验教训,做出了重点转移的决定,选择官兵防守薄弱的竹山县,作为突破口,推选孟海马为军事领袖,自己担任总指挥,带领民兵一举攻下了竹山县城,并乘胜攻取房县、谷城、均县、南漳等县,同时派兵夺取了武当山,居高临下,包围了襄阳,与孟海马带领士兵从房县、襄阳南漳的山野小径,隐蔽进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襄阳。
《元史》记载:“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正月,竹山县贼陷襄阳路,总管柴肃思之。十三年秋九月,答失八都鲁率兵略均、房,平谷城,攻开武当山寨数十,获伪将杜将军。”据史料记载:“陷襄阳贼孟海马,盖即竹山贼渠姓名也。”《明史》记载:“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邓愈率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败元军于瓦店,诸州县相继降,均、房等地悉定。”
这些记载证实了《金华小姐困襄阳》的传说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事。1958年,襄阳檀溪公社的社员,在城西老龙堤下寻宝,挖到一个瓦罐,罐内装有一块“大元帝国襄阳路五千户”铜印,据考证,很可能是金华小姐与孟海马攻陷襄阳时元朝在逃官吏埋藏的。此印现在襄阳博物馆收藏,也可证实金华小姐确有其人。由于金华小姐为襄阳人民立下不朽之功,因而襄阳人民歌颂她,并在樊城东北十里处修建金华寺一座,大殿内雕塑金华小姐神像一尊,并塑田端子、孟海马、刘万户、莽张等神像列侍左右。
《郧阳府志》记载:“金花坟在城南,离城十里,有转晶石孤耸天河中,金花小姐曾游于此,遗一金钗,人见而不能取,此其坟也。”《竹山县志》记载:“金花剑迹在擂鼓台西五里,一石岭截然中断,溪水从中流出,旧传金花女神剑所劈。”
南漳县北赵店镇有手帕崖,传说为金华小姐攻襄阳时,路过此地,曾在溪流中洗脸,随手将手帕晒于悬崖之上,因而得名。金华小姐的故事传说,不仅流传郧、襄两地,且远传于他郡。
明末清初人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记载:“元末有彭祖及金花姐者,以妖术煽江淮,人多应之。”《蕲州志》也有关于金华小姐的记载。此金华小姐的故事传说影响深远,由此可知。
(注:华、花,古代同义,故方志、民间传说和《草木子》不同版本亦称“金华娘子”为“金花小姐”、“金花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