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战国时期,赵王迁流放房县白鹤镇

时间:2019-05-29 10:08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赵家湾风光。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张贞林 通讯员 余策星 报道: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赵国被灭后,国君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房县,居住在现在的白鹤镇赵家湾一带。历史考证,白鹤镇地名与赵王息息相关。日前,记者查阅史料、走访当地居民,揭开赵王迁与房县的历史情缘。

秦始皇灭六国,将赵王迁流放房陵

房县至今有大量流放皇室、贵族的遗址和民间传说。如白鹤镇赵家湾的赵家坟,在民间认为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迁的坟墓。

赵王迁到过房县吗?据《史记·秦本纪》:公元前228年,秦大将王翦攻破赵国国都邯郸,俘获了赵王迁。秦始皇令赵王迁及其宗室成员迁往房陵。《淮南子》中记载:“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作山讴,闻者流涕。”有诗曰:“赵王一旦到房陵,国破家亡百恨增。魂断章台归不得,夜来明月为谁升。”

同治版《房县志》也记载;“(秦始皇十九年)秦伐赵,虏其王,迁徙房陵,卒葬于此(赵家湾)”。

赵王迁为何被流放房陵?赵王迁(?—前222年),亦称赵幽缪王,姓赵,名迁,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

秦王嬴政在统一全国的征程中,于公元前228年派军攻入邯郸,虏赵王迁及颜聚军,赵国灭亡。嬴政灭了六国,划全国为三十六郡,房陵属汉中郡。赵王迁被流放房陵之时,房陵已属汉中郡管辖。

赵国灭亡以后,有人写诗道:“赵氏之世,与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带始事晋,夙初有土;武世晋卿,籍为赵王。胡服虽强,内乱外侮;颇牧不用,三迁四虏;云中六载,余焰一吐。”

赵王迁住于石室,形成白鹤镇赵家湾

赵王迁到房陵后,留下了许多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赵王迁作悲歌,守卫感动大哭。

房陵四面都有石室,赵王迁住在石室之中,他听到石室外有流水的声音,于是问随从:“哪来的水流的响声?”随从答道:“楚国有四水,长江、汉水、沮水、漳水。此水名曰沮水,流出房陵以后,归于汉江。”

赵王迁听了凄然长叹一声说:“水乃无情之物,它还能流到长江,我被关在此处,望故乡万千里之遥,啥时能回到故乡去呢?”

赵王迁思念故乡,回想他失去的国土,回想郭开的卖国,回想忠心报国的廉颇被自己弃用、卫国杀敌的李牧被自己下旨赐死,回想自己的昏庸无能,整夜的睡不着觉,于是作一首歌。每一唱起,他悲伤的语句,把守卫感动得大哭。

赵王迁作的“山水之讴”是:“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不闻调琴奏瑟兮,唯闻流水之汤汤!水之无情兮;犹能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

赵王迂从此得病,一病不起,拒绝饮食,最后饿死在房陵石室中。

赵王迁流放在房陵时,就住在现在白鹤镇的沟口上,他每天都要到石屋背后的山顶上朝北望。这里,日间白鹤云集,后建白鹤观。又因是赵王迁窝居之地,当地取名“白窝”。2010年,白窝乡改为白鹤镇。

史书记载,赵王迁死后,就安葬在今房县白鹤镇赵家湾西边的羊鼻岭。1967年,当地公社大搞积肥运动,在羊鼻岭开挖腐质酸肥料(一种黑颜色的土),无意中挖开了安葬赵王迁坟墓的地道。后来,这个挖开的地道因为又黑又深,有几里路长,没有人敢进去,就又填上了。

赵王迁与房县“待尸歌”转丧鼓有关

由于王室家族迁徙房陵,带来了当时的风俗习惯。《房县志》、《防渚记闻》记载:“厥声近秦,厥声好楚,俗信巫魍,重神祀。”有民俗专家考证,赵王迁与房县的“待尸歌”转丧鼓习俗、解手(上厕所)方言有一定的关系。

先秦时期,楚地巫风盛行,而作为古楚腹地鄂西北山区更是如此。无论是祭祀天神地祗,还是祭奠祖先亡灵,都要有巫师表演歌舞。崇山峻岭,幽壑深谷,地僻民贫。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阻隔,北方施行“不语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的周礼儒教制度很难影响到这里。几千年来,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都有请巫招魂的习俗。他们相信人有灵魂,人死后一定要“打待尸”,以超度亡灵。

赵王迁流放到房陵,作“山水之讴”,情真意切,凄苦悲怨,将自己对于故国故乡的怀念以及亡国之后的悔恨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禁潸然泪下。“山水之讴”与楚文化的巫文化相结合,就演变成了后来的“待尸歌"转丧鼓的习俗。

赵王迁流放时,上千户几万人一同被押解到房县,这些人全部是用绳子反绑着双手押来的。这个动作渐渐演变成了习惯,现在房县人走路,还喜欢把手背在身后,还有一个口头语是上厕所叫解手。被栓成串的人,有的人要方便,就必须喊押解的官兵解开绑着的手,于是,“解手”一词大约就是那时候传下来的。

( 责任编辑:宋梦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