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仙山全景图。刘国胜/摄
在明代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桥星罗棋布地分布在800里武当的溪流之上,把72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它们不但布局奇巧,建筑工艺精湛,而且取名文雅,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区域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成为武当道教、汉水文化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人文资源。
从朝天宫上金顶,要经过三道门,即武当山著名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所见的三座天门,朱墙翠瓦、飞檐彩壁、基座精美,屹立在天险之上,蔚为壮观。三座天门均为明永乐十年在元代旧址上敕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下层为石雕须弥座,石雕的水盘檐为仿木结构。进入一天门,可以看见文昌祠遗址。
祠旁有一石拱桥,名叫摘星桥,又名会仙桥,为明朝所建。桥长137米,宽47米,方石砌筑,饰以石雕望柱石栏。沿石阶直上,登完号称“三百六十步”的“天梯”,二天门便在眼前。
武当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建造的石桥近百座,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23座,遗址18座。摘星桥(又名会仙桥)之名,意蕴深厚:从字义表面看,似乎是说其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它既与我国古代汉水流域的神话有关,又折射着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
摘星桥的“摘”,意谓站在此桥之上,可以采摘到天上的星星,有会当凌绝顶之感。从道教思维和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即采撷星星而建成的桥,简称“星桥”,寓意人们只要走过这座“星桥”,就仿若穿越了银河的障碍,步入天庭了。
武当山摘星桥,在一天门之上,凌空飞架在S形的朝山道上两山之间的溪谷之上。桥两端的延伸线似直指阴用两极(阴阳坡两端)的两个端点(俗称阴用鱼眼处)。仰视可望见天柱峰上金殿的身影,俯视可以洞见谷底,平视观人行走如在天上。并且旦夕轻云笼罩,昼夜日月星辰辉映,实乃大自然造就的一幅不是银河胜似银河的奇异之景。如今,尽管因自然的侵蚀,这里的地貌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当年的轮廓依稀可辨,不是“银汉却胜似银汉”的情趣依然可以感受到。因此,当年在这里敕建一座摘星桥,既是顺应自然,也是再现刘禹锡《七夕》诗中“天衙启云帐,神驭上星桥”的艺术意境和古人的一种艺术匠心。
从建筑艺术风格看,武当摘星桥体现了美学的色彩,虽说它没有宫观的规整,却别有情趣 ,巧夺天工,不着痕迹,建筑艺术风格宛若天成。 (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