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 > 十堰好人榜 > 十堰好人 > 正文
 
陈荣明:为爱坚守,点燃乡村孩子希望
 
时间:2019-03-19 19:40      来源:郧西县文明办      【我要推荐】

 

陈荣明,生于1963年4月, 高级教师 ,现任湖北郧西县马安镇石塔河中心小学教师。

他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把一生奉献给了乡村教育,无怨无悔。父亲时常教育他,能当上一名教师是荣耀、是幸福。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孩子才不愧对教师的这个光荣称号。受父亲的影响,1980年8月,他高中成绩很好,却毅然放弃了升学的机会接过父亲的教鞭,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由于身体原因他经历了三次手术,凭着惊人的毅力坚守教学阵地。1999年身体瘦弱的他,由于长期站立上课,患上严重漏肠和疝气,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住了4天院就来到学校给学生上课,造成手术后遗症,时常胯部出血。为不影响孩子的学习,这种 “私房病”从没告诉学校领导和同事,一直隐瞒坚持到当年暑假才去做第二次修补手术。“祸不单行”,2012年9月,一次意外,他左腿粉碎性骨折,只住5天院就想着学校和班级的孩子,不顾医生和家人的拦阻,拄着拐杖来到学校为孩子上课。

39年一路走来,他付出了坚强的毅力,换来了自己在教育上的一些成绩,赢得了上级及社会的认可。

心怀仁爱   点亮山村孩子希望

1984年他被调入树撑岩教学点,这是马安乡最北边陲,距乡镇30多里,吃水要到山下500米泉水眼儿挑水;下雪要护送孩子上学、放学,陈老师无怨无悔。三四年级的复式班语文教学,注意动静搭配,从孩子们基础抓起,学生成绩明显进步。

1985年他破格录取郧西师范学校进修三年,学得一专多能,两次机会能在优越的环境工作,但毫不犹豫地回到生他养他的马安乡村,来到川西小学。这是本镇最偏僻的学校,老师走了一拨又一拨,他和易光福老师选择留了下来。学校四面环山,时常还有野物出没,学生上学非常困难。最近的要走四五里,最远的要走20里。于是他和易老师商量:让这些孩子住下来。村上很支持,把周围可耕地划给学校。他和易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种菜、种粮、砍柴、养猪。三年来,学生在校住宿,吃上了免费三餐,吃上了猪肉。学生能住校,很多孩子在课堂内外在老师身上学得了特长,二胡演奏声在寂静的山野回荡。家长非常感激。1989年暑期教师会,镇领导带领全镇教师参观了他们的学农基地,并在全镇推广。

1996年,他班绝大多数为贫困家庭,根本交不起书杂费,他瞒着家人用当年四个月工资为贫困学生垫付医疗费和生活费,“普九”时期,他被借调到马安镇中学,他所带班级有9名单亲的孩子,加上家里受灾,辍学在家,他毅然用7个月工资(当时他每月工资63.5元)为贫困初中生担保支付学费,让他这位“半边户”家庭,艰难度日,捉襟见肘,但挽救了9名面临失学儿童。他得到的回报是孩子们成长后的感激而欣慰。

由于工资给学生垫付了学杂费和忙于工作 ,儿子严重烫伤却贻误了治疗期,造成后背大面积溃烂,留下难看的伤疤。后来医生说,如果孩子要换皮至少需要十多万元。此时,马安中学王波、张先进等几位老师到南方找到了高薪职业,那边打电话对他说“凭着你能写绘画的特长,完全能在外面找到比教书更好的工作。”这让他动摇了,但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他又放弃了这个念头,选择了坚守。

真诚善诱 点燃留守儿童梦想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应该用智慧和真诚去点燃学生梦想,让他们愉快成长。

1997年9月,领导照顾让他来到石塔河中心小学,这是一所寄宿制小学,有一百多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需要老师时刻关注,给他们关爱。1998年他班转来一位学生叫刘奇,有一段时间晚上睡觉爱打被子、说梦话,有时还在寝室大哭,于是他就让孩子和他谁在一起。经过一个多月理疗,孩子毛病消除了。还有个学生名叫张磊,成绩非常差,连简单笔画都不会写,对此他没有放弃。于是他在生活上关心,并且努力寻找张磊身上的优点。有一段时间,他发现孩子劳动很积极,会办事,抓住他的这一闪光点,在班上极力表扬,并希望他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从那以后张磊的成绩在一点一点的进步,毕业考试以理想的成绩进入马安中学。

一位正在南京大学就读研究生的何晓焰在《蓦然回首成长之路》这样写道:“你无法预见你的人生会在哪一刻被悄然改变,许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甚至一句话,都可能不自觉地在你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伴你终身……

陈荣明老师是他的小学班主任,是他的启蒙老师,更是他的人生导师。

是他让他明白,融进骨子里的才华与人格才让人生活得有底气,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才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他精于书法绘画,多次参赛获奖。课堂上,一幅《回乡偶书》让他们直观地感受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沧桑与无奈,一幅《草原》带领他们第一次领略了蒙古大草原的辽阔与壮美,这也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而又富涵文化底蕴;他爱好音乐,只要有文艺演出他便在编排节目和音乐伴奏中忙得不亦乐乎,点燃他们快乐的火花;他擅长写作和写作教学,指导的学生的参赛作文屡次获奖……他关爱学生尤其注重教育学生,恩威并施,宽严相济,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他自己的孩子。

上小学时的他本是一个极其胆小怯懦的女孩,即使成绩优异也没能为自己增加自信的筹码,是陈老师的悉心教导和鼓励,使他敢于尝试锻炼,促使他一步步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褪去了脆弱与怯懦,变得顽强而自信。遇见他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没有这位恩师就没有现在的他。同时,也正是陈老师的才华和人格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以后他要成为像陈老师一样的老师!转眼间,时光已逝去十多个春秋,老师的鬓间已生出了许多刺眼的白发,他还未向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老师的教导言犹在耳,恍如昨日,伴他砥砺前行。”

勇于创新,让课改落地生根

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担任本校语文“把关”教师,一直担任六年级毕业班语学科和其它特长科。同时,他以他的特长教会学生绘画、弹琴、书法等,2008年湖北黄鹤美育节,他指导的 学生绘画、书法获奖,自此,填补了乡村艺术教育的空白。  

在他担任教研组长其间,他积极主张课堂改革,实施自主教育。他申报的“十二五”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案一出,引起全校强烈反响甚至是反对。有一位老师很茫然地说:“这样的乡村学校实施自主教育简直是天方夜谭”。实践中,他们敢于啃“硬骨头”,从一年级开始实施“小组探究学习”的课堂摸索;其他班级采取“自学—交流—反馈—总结”教学模式,期末全县质量检测,他校高于其他学校成绩。这样一来,他们收获了胜利“战果”,各位教师不再茫然而为课堂改革退缩。后来几年的教学过程始终沿用于自主学习模式,致使他校连续5年教学成绩在全镇乃至全县遥遥领先。

说起来课堂改革,第一次尝试是从评讲一张试卷开始,他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组内可以互相交流、查资料、问老师。总之要弄懂、理解,每个人都必须过关,弄清错题后讲给组长听,组长讲给小组成员听,有代表性的题就在全班讲。过程完全由学生参与,由学生来质疑,展示者来答疑,而老师只作点拨,学生的表现让他叹为观止。慢慢的过渡到练习课、新课,他一点一点的放,那一年是2009年他所任教的四年级语文得了全镇第一,让他取得到北京考察学习的资格。                                                      

后来他的课堂进一步更新,他们搭建学习“共同体”,让师生、生生“抱团”成长,大家有着共同的名字、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一起进步、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地向学生 “要成果”,让学生成为他们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教学实践,他觉得教师应该从知识的“搬运工”,变为学习的“合伙人”,不能再把教材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要是精心设计编制“导学案”,制作学习“路线图”,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交流、展示,让 “兵教兵”、“兵强兵”、“师傅带徒弟”,不放弃任何一名差生,带动学生共同成长。

班级管理上,他们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自己的班规自己定,“139”动态管理,将班级事务细化,“责任田”包干儿到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全班都是“官”,在管理别人的同时也接受别人的管理。师生成长共同体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管理的主人。

一直以来,他的教学成绩获全县统考第一名,被郧西教研室授予“教学名师”。如今,虽然他年龄偏大,但课堂改革的激情不减,每节课总是让学生占领课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018年秋季学校让他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他开始着手培养乡村“书法家”,从一点一撇开始注重孩子写字习惯的养成,从故意装“糊涂”开始注重孩子基础知识的落实,从读书的方法入手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他所带六年级毕业班成绩一直居全县一名,被评为郧西县教科研“百佳教师”和教学名师;连续五届他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获省市县一等奖;其中《让教育呈现“绿色”》《实践性教学注重三落实》等5篇论文《湖北教育》和国家期刊发表,并被知网收录和多家杂志转载。他申报的“十二五”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获得十堰市好评而结题。2014年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颁发从教乡村教育30年荣誉证书;2018年7月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奉献奖; 2018年9月成功入选马云乡村教师180特别提名奖 。

(来源:郧西县文明办)
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