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竹溪"小车间"给力"大扶贫" 五大理念提升扶贫车间效益

时间:2019-02-28 08:44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 尹熙祥 彭勇

近年来,我市各地探索“小车间”给力“大扶贫”模式,各县(市、区)出台优惠政策,从财政补贴、银行贷款、技术培训、设备购置等方面对扶贫车间给予扶持,吸引大批能人返乡建设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就近就业。

扶贫车间主要依托手工制作、来料加工等庭院经济,将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建到村组,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特别是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从事简单加工生产,由龙头企业包销产品,优势是让贫困群众通过“短、平、快”项目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挣钱、持家两不误。

竹溪县因地制宜建成200多个服装、编织、刺绣等扶贫车间、1000多个家庭扶贫作坊、30余个扶贫工厂,组织不便外出打工的中老年人、留守妇女、残疾人等贫困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门口进行生产加工,已带动1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为确保扶贫车间长效运行,该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扶贫车间行稳致远。

依托本地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扶贫车间”应有成熟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作后盾、成熟的产品为前提、稳定的市场作保障,才能发展壮大。竹溪县认真践行“两山”理论,打好绿色生态牌,建成一批与本地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对接紧密的茶叶加工、食用菌、贡米生产、传统月饼、豆腐乳、绿色农产品等扶贫车间,形成 “行业协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扶贫车间搭台+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的产业扶贫模式,确保扶贫车间扎根本土、开花结果。

围绕共建共享,走共享发展之路

该县把发展扶贫车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动产业扶贫,全力提供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投入扶持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产业扶贫的重视力度,引导企业、市场主体、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帮扶对接,引导包括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研发机构等在内的各种经济科技资源参与扶贫车间建设。调动贫困村积极性,动员贫困村提供空闲场所,降低入驻企业投资成本。帮助贫困户优化产业帮扶方案,激励其主动到扶贫车间工作,变 “干部端菜”为 “群众点菜” “自己做菜”,切实提高帮扶实效。建立产业扶贫利益合理分配机制,运用市场杠杆,把市场主体、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贫困户人人参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尽心尽力,各方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推动扶贫车间共建共享、长远发展。

善于借力使力,走开放发展之路

该县通过借鸡生蛋,实施内引外联,利用农村土地和人力成本低的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吸引本地、招引外地有发展前景、分散加工生产、技术要求不高、适合到村建厂设点劳动密集型和短平快项目,到村建设扶贫车间,把贫困地区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能力。出台政策,调动大型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扶贫车间建设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牵头总揽作用,落实人力物力财力扶持,积极为扶贫车间排忧解难,既解决大企业在城市用地贵、招工难问题,又让大企业减少成本,既让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效益,又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务工就业,促进致富脱贫。

严格规范要求,走协调发展之路

该县严格规范要求,对扶贫车间进行统一编码,信息全面公开,运行动态监管,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就业一批、脱贫一批。严格项目审批,防止承接已经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企业,防止有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农村。所有新建、改建、认定的扶贫车间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做到与安全、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规范扶贫车间用工行为,确保扶贫车间安全运营,在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方面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规范运作,对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并签订承揽合同和劳动合同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突出精准施策,走创新发展之路

该县在产品上创新,结合资源优势,探索扶贫车间与电商相结合,与发扬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相结合,与制作旅游产品相结合,实现既带动贫困户增收,又保护传承非物质和民俗文化的共赢。在人才使用上创新,出台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政策措施,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创建扶贫车间,培养了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在管理方式上创新,围绕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探索“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等灵活模式,满足残疾人和部分贫困群众既无法外出务工又没有固定时间上班的实际,采取送订单到户,实行按件计薪,让贫困户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在家中进行“居家式”生产加工。将生产车间建在学校规模较大的集镇,采取“错时”工作制,让“陪读”的学生家长就近就业,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

脱贫攻坚根本靠产业,关键在就业。该县建设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就近就业,最大限度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把“小作坊”变成“大平台”,把“小车间”变成“大产业”。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