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郑振铎发表谈话力保武当文物

时间:2018-12-29 09:57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郑振铎始终关心武当山文物保护工作(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12月19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分别举办活动纪念郑振铎先生诞辰120周年。鲜为人知的是,郑振铎与武当山有着很深的渊源。1956年,他在《文汇报》上谈过武当山文物保护问题,第二年又亲赴武当山。1971年左右,他儿子郑尔康下放到武当山下的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均县分校(以下简称丹江口“五七”干校)。

郑振铎十分关心文物考古事业

提起郑振铎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是我国近现代学贯中西的文学家、翻译家,同时还是优秀的史学家、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1925年,他创作的散文《猫》情深性挚,哲思醒人,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的第16篇课文。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他19岁考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五四时期,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与瞿秋白合编《新社会》旬刊。后曾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著作,并与鲁迅合作完成《北平笺谱》。

郑振铎早年以文学出名,后来他逐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文物考古上。抗战期间,郑振铎在上海倾囊收购流散古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他全面推进文物调查和田野考古,强调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展览工作,制定《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保护古迹、文物办法》等管理条款;在他的主持和参与下,相继出台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提出文物保护的思想,为今天形成“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和古籍保护工作方针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8年10月,郑振铎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郑振铎去世后,家属秉承其遗志,将其藏书全部捐赠给国家,书籍总计94441册,国家图书馆特设“西谛藏书”集中保存。“西谛”是郑振铎曾用笔名,这也是国家图书馆唯一一个以人命名的专藏。

1956年,郑振铎痛批武当山文物损毁事件

1956年12月,郑振铎在《文汇报》上发表谈话,全力保护武当文物。

保护文物,传承文明。郑振铎率先垂范,将多年购藏的600余件陶俑捐献给国家。他倡议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不能购买和收藏文物。该倡议于1997年列入《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56年12月4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就武当山和浙江龙泉县两起严重破坏珍贵古文物事件,接见了文汇报记者,并发表谈话。

“主持破坏古文物的人员,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1956年12月28日,《文汇报》刊出了郑振铎的谈话。文章指出:“凡是地面和地下的文物,都是我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物质文化的遗存和艺术创造的结晶。我们要研究遗产,就有必要把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人民政府极其珍视文化古迹和革命文物、历史、艺术文物,还特地颁布政策法令予以保护,凡是地面和地下的文物都属于全民所有,绝不容许任何人或任何机构随便破坏,任意占有。”郑振铎希望,人人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保护地面和地下的文化宝藏。

郑振铎为何发表这样的谈话呢?

原来,《文汇报》同期同版刊出专讯,披露武当山道观一些铜像遭人破坏,拿去当废品变卖的消息。郑振铎的批示谈话,很快引起国家高层的高度关注和重视。1957年,国务院通报批评均县发生破坏武当山文物事件,肇事者受到严肃处理。随即,均县人民委员会发布《为禁止变卖和收购铜(像)的指示》。

第二年,郑振铎出席武当山古建筑修葺竣工现场

1957年,郑振铎来到武当山,出席紫霄殿和金殿修葺竣工现场。他说,紫霄宫多年失修,房面砖瓦多处破裂,木料腐朽严重。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文化部特别拨款重点修补,施工时以保固和恢复旧观为原则。由于原用的石灰黄土混合焊瓦易于受潮裂缝,在这次的修补中改用石灰掺沙焊制,所有腐烂了的木料全部换以新杉木,被污水淋坏的绘画也按原样添填新色……金殿系全用铜制造的宫殿,峰上砌有8米高的石台,用五花玉石板做的门面和栏杆。金殿的面积不大,结构和花纹都很精细美观。

修补后的紫霄殿和金殿,引发了群众对古建筑的热爱,如木业工人李学章说:“大殿修好后,看看真跟金銮宝殿一样,我们中国有这样的文物古迹,可真了不起。”

不仅是郑振铎本人,他儿子郑尔康也曾到过武当山地区。1971年,一批文化艺术教育界人士共计110人,来到武当山下的丹江口“五七”干校生活,其中包括郑振铎的儿子郑尔康、著名作家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国画大师李可染等。丹江口“五七”干校位于今丹江口市区文字605厂印刷厂旁,下放于此的文化名人半日劳动,半日休息。

据2012年8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金岗山麓的追忆——文化部丹江口“五七”干校文化名人寻访录》记载,郑尔康是著名作家、编辑家、进步文化活动家。父亲郑振铎逝世后,郑尔康主要负责整理选编父亲的遗稿。他在丹江口“五七”干校期间有40多岁,经常陪着一些老学者到文化馆看报看书,他曾向文化馆人员披露过1920年8月郑振铎首译《国际歌》的事情。

后来,郑尔康从亲人的视角创作了另一本郑振铎传记——《我的父亲郑振铎》。2012年4月,郑尔康在上海去世,享年74岁。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