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寻道天心山

时间:2018-12-13 09:30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陈新闻  

天心山不是“大川”,却是名副其实的“名山”。2500多年以前,《孔丘福地记》就有关于它的记述。东晋以后的“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名山冠名比它最少晚800年。

2500多年来,在道教典籍中,它是道家的理想修行地,历代名士、大家关于它的文章不计其数。对于天心山上“有风不偃,无风独摇”的薇蘅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大发感慨:“天下物理岂可以意求?”而在历代正史中,它若隐若现,要么被混淆了山名,要么弄错了地理位置,关于它的记述总是矛盾重重。

为了确认天心山准确的地理位置,十五年前,笔者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获得珍贵文献500多篇,2013年5月15日曾在 《十堰日报》刊发专文《钖国春秋》,考证了古钖国的来龙去脉,厘清了娘娘山、羊尾山、钖义山三者之间的关系。五年来,通过进一步研究90多种官方史书、志书,终于找到了天心山的确切地理位置,它就是今天郧西县马安镇辖内的母龙山,当地群众又称花椒山。经实地勘测,天心山主峰海拔1192米,准确坐标是东经32°56′30.53″、北纬110°09′20.65″,其主要山系西北至马安镇锡洞沟村白土垭,东南至马安镇钱盘子村李婆沟,东西长约7公里。

天造地设道郧西

郧西于明成化十二年 (1476年)建县,迄今542年。上津远在大禹治水后期就建有古商方国,春秋时期又有古鄀国,公元223年魏文帝曹丕设平阳县,文明史最少有4000多年。清顺治十六年 (1659年),上津县并入郧西县,郧西的古史就是上津的古史。

地名是研究地方文化的 “活化石”。对郧西县古地名进行分类梳理后,笔者发现一个奇特现象,专家学者们也很困惑,即郧西县辖内与 “天”字有关或带 “天”字的地名有40多个,与道教有关的地名有330多个。

天河、天池、天桥、天台山、天蓬山、天柱山、天心山、天宝山……县域面积仅3509平方公里,竟然有这么多带 “天”字的地名,这在全国绝不多见。更为奇妙的是,不但诸多小地名与 “天”有关,整个县域的地形、地势也与 “天”有关。元代朱思本的 《广舆图》上,上津的地名赫然标着 “上津天相”四个字,整本书五千多个地名唯有上津如此标注。清康熙皇家图书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形胜》中这样介绍郧西:“四顾冈阜,低昂起伏,踊跃旋向,有天造地成之美。”“前式观军,后倚天桥,左据凤冈,右带夹河。”“一望平旷,二水交流,有天作之美。”溢美之词毫不吝惜。“天造地成”“天桥”“天作之美”,每个词都离不开 “天”字,还强调“天造、天作”,似乎古郧西是天的世界,因天而生。

古郧西与 “天”到底是什么关系?要解答这个局部问题,还要从整体说起,先介绍中华文化与 “天”的关系, “天”与上津的关系。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几乎都与 “天”有关。君王统治天下、皇帝驾驭万民的主要执政依据是 “天命观”,天子的君权、皇帝的皇权都是上天授予的。夏朝是 “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商朝是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从周朝开始,周文王、周公等精明的政治家丰富完善了天命观,称统治者为 “天子”,“天子”即天的长子,替天代言,替天行事,通天管地。到了秦朝,秦始皇自封皇帝,重新定义了天命观, 由 “天子”进一步称 “真命天子”,改 “君权天授”为 “皇权天授”,把天命观发挥到极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天命观延续四千多年,基本没遇到什么挑战。思想最活跃、学术最自由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都信天命、讲天命,但道家却截然不同。老子、庄子、列子等这一时期的道家,后来大都是道教的鼻祖,他们关于天道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内容之一就是 “天地对应”。

从战国中后期开始,在介绍某一州县的地理位置或形胜时,总要用上 “星野”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原义是:按照天地对应后的 “分野”。

“分野”这个名词,今天基本都不用了,古代可是常用词,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本志书都离不开它。原来,古代占星家按天地对应的原则,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县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史记·天官书》明确说明:“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换句话说,天上有的,地上都有,并且天上和地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为了更形象地解释天地对应,还要了解一下古代的浑天说。它的大致意思是:我们头顶上的天就像锅盖一样扣在地上,日月星辰就在锅盖的弧面上运转。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圆形的穹天扣在正方形的大地上,总有四个角扣不住,在外面的这四个角叫 “四海”,圆圈之内称 “海内”,也叫 “天下”。

天和地都有中心。天上的中心叫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尊为中宫,天帝居住的地方。按分野学说天地对应的原则,天上有中心,地上也应该有中心,那么,地上的中心在哪儿呢?

中心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的原义是 “中央之国、统摄八荒”,中国之中,天下之国。中国大多朝代遵奉道家、儒家的观点,天的中心和政治中心是相对应、相呼应的。皇帝是 “天”的长子,在上天生活时住在天宫的中心,到人间替天代言、替天行事也应该生活在地的中心,天子生活或办公的地方叫 “天心”。历朝历代,地上的 “天心”,要么是真命天子的发迹地、出生地、封王地,要么是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

夏朝最高统治者称夏王,天心在河南登封。为什么在登封呢?夏朝建立者夏禹治水有功,功高盖世,一直在阳城办公,夏启建国后,阳城是国都。阳城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当时把地的中心称为 “地胆”。 “天有心、地有胆”,这句名言由此而来。地胆石是登封的名石。

商朝的都城迁了八次。至于迁都原因,历代学者学说无数,但都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商王频繁迁都就是为了寻找 “天心”。为什么非要以 “殷”为都城?原来,“殷”的本义就是居中、中心。孔颖达 《十三经注疏》: “训孔为甚,殷为中,言甚得地势之中也。”殷,就是天下的中心,就是天心。

到了周朝,周公姬旦 “垒土圭,正地中”,用圭表测日影、定四时 (四季),寻找天下的中心,最后依然确定河南登封为天心,中原、中岳、中州等诸多带 “中”字的地名也由此而生。

秦朝定都咸阳,咸阳既是统治中心,又是天下的中心, “集人文精华、揽天地形胜”。直到今天,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还有 “天心路”,周边有天心商务宾馆、天心玫瑰等带“天”的地名或称谓。巧合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心坐标系和参心坐标系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

汉朝三百多年,其天心在汉中区域。汉中郡是刘邦当皇帝之前被封汉王的地方,是他走向皇位的福地。这里面还有一段颇为精彩的小故事。

公元前206年,大秦帝国轰然倒塌。西楚霸王项羽主持分封诸侯,把刘邦分到了汉中,名曰“汉中王”。对于这样的分封,刘邦意见很大。按此前与项羽的约定,谁破咸阳谁先封王。刘邦首先攻下咸阳,作为十八路诸侯的第一功臣,却被封到了相对落后、封闭的汉中、巴蜀一带,心中自然不服。霸王项羽知悉后,火冒三丈,要收拾刘邦。

危急时刻,丞相萧何向刘邦陈述利害关系,利用天相打动了刘邦。《汉书·卷三十九》记载了这段细节:

萧何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汉王曰:“善。”

(刘邦)乃遂就国,以何为相。

为何萧何短短的一段话就能打动刘邦?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按当时的语境,“天汉”是天上的银河,地上的汉中地区也有“天汉”,天地对应,汉中与“天”有很深的渊源;

二是萧何强调“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提醒刘邦,分封地汉中并不是项羽给的,而是“天”授予的。“天”授权,只能授给“天子”啊!萧何暗喻刘邦是天子,神话汉王刘邦的事业;

三是刘邦“汉王”的称号中带一个“汉”字,汉中上津有许多带“天”的地名,两者一结合,刚好契合了“天汉”的谶言。

刘邦一听心领神会,所以连忙称“善”。那么,地上的“天汉”又在哪儿呢?

天汉,就是汉水和天河。根据《汉书》等文献记载,上津当时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长利县管辖。长利县即今天的郧西县观音镇,流经观音镇的那条河就是天河。从古至今,郧西县天河是地球上唯一自然流淌的河流。综合各种文献及相关资料,汉朝的“天心”就是汉中郡长利县上津乡。从汉中郡到上津乡,“天”的世界丰富多彩,“天”的理论逻辑严密。

从大区域看,汉中郡乃至古长安都是上津“天心”学说的大环境。刘邦在汉中时,汉中被称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汉武帝当皇帝后,建昆明池以像天河、改年号为天汉、改大宛国宛马为天马、编造与王母娘娘在天河约会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都与天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抽丝剥茧之后,再聚焦到古上津这个 “天心”,流传几千年的古地名“活化石”构建了如“天”般的天宫系统:

天子渡口:上津。

近天的捷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均在今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

通天的道路:天桥,有二(《大清一统志》:天桥有二,俱在郧西县,一在县西北八十里;一在县西北旧上津县西二十里)。

对应天的地名:天河口、汉江。天池山、天池岭(《大清一统志》,今城关)。天池垭(有二,一是位于娘娘山与天河口之间;二是夹河天池垭大队)。天池庵(《民国县志》,今城关)。

支撑天的擎柱:天柱山(古属上津,今属陕西省山阳县。《太平寰宇记》等)。

与天有关的地名:娘娘山有二(今涧池、夹河)、华盖山(今城关)。天桥沟(有二,一在两岔乡,一在上津公社北部。1984年 《郧西县地名志》。)

天心山水:天台山(今马安镇石塔河)、天蓬山(上津)、天心山、天马山(《同治县志》,县南五里)。天池(有三,夹河、城关、上津)、天河(《大清一统志》等)。天心水。天宝山(店子镇)。

古郧西关于“天”的地名远不止以上这些。以上罗列的29个地名,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关于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29个地名相互作用、相互穿插、相互支撑,构建了一个神话般的人间天堂,难怪元代朱思本的《广舆图》上赫然标注“上津天相”。天相,如天宫一般相象。

以上29个地名都源于1984年以前出版的文献、志书,除“天心山、天心水”没有准确位置外,其他所有地名都能对应今天的地名。古代崇天、敬天、畏天,古上津作为大汉王朝的“天心”,其核心山脉天心山在哪儿?源于天心山的天心水又在哪儿?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单页阅读

( 责任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