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家门口打工,收入大幅提高。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徐正国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十堰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来的农民成为农业生产新主体,小块土地耕作变成了规模农业。很多农民在流转主体的带动下,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潘恒友就是其中一员。
随着打工经济兴起,农村土地流转悄然增多
“不种地也好,少操点心,也没少挣钱。” 时隔一年,今年59岁的潘恒友怀念种地的日子没有去年那般强烈了。
今年59岁的潘恒友,家住郧阳区谭家湾镇龙泉村二组,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在他的记忆里,38年前的“分田到户”是他最大的心愿。从那时起,家里的4亩多地种什么、怎么种由他说了算,再苦再累也心甘心情愿。
由于“分田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全国农民的吃饭问题很快解决了,潘恒友家也不例外。他说,土地到户第二年,他家就实现了不愁吃,而且有余粮,到后来每年还可以卖掉大部分粮食作为经济来源。
潘恒友回忆,当时攒的钱虽然不多,但十分高兴,这更加坚定了他靠种地为生的信心,“进入新世纪,我渐渐发现,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务打工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在土地上劳作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好多村民甩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走出家门另寻致富门路。”
“你们不种地,我种地!”有人从农村撂荒的土地中看到商机。土地流转开始在十堰生根发芽,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农民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土地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他人。
潘恒友发现,到去年,他们村里九成以上的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一家搞休闲农业开发的企业。年轻人外出打工,年入几万元。年长者在家坐收每亩一年500元至700元不等的流转费。如果身体好,还可以就近打零工,一年可挣几千元。这比起自己种地,确实划算多了。
算清了这笔账,潘恒友去年也把自家其中的两亩多地流转了,每年可获1700元流转费。他说:“别人经营给我分钱,何乐而不为呢?”潘恒友和老伴则在家门口打工,一年纯收入一万多元。
市经管局局长罗会权说,土地流转后,农户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前,各家各户地少,荒了可惜,种吧不是特别挣钱。现在,农户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能通过打工挣钱,两全其美。
种地能人发现商机,大规模流转零星土地
土地流转后,合作社规模经营效益凸显。
罗会权说,土地流转使土地向没有外出务工的种地能人转移,与过去“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的土地相比,实现了“集中统一”。这些种地能人通过统一种植品种,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增强,增加了农民收入。
“那时候看到老家很多土地没人种,荒了可惜,就想租过来大面积种菜,说不定能赚到钱。”回想起流转土地的经历,家住郧阳区青曲镇曲远河村七组34岁的村民龚传星说,就是这种简单的想法,让他8年前放弃外出打工的想法,又开始做一名农民。只不过,他这次耕种的土地变成了几十亩,地里种的全是蔬菜。收获时节,他将蔬菜订单式卖出,虽然辛苦,利润不高,但有保障。于是,他开始大量成片流转土地,至今已流转上百亩。在别人眼里,龚传星就是村里的农场主。
如果今年不出意外,龚传星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眼下,曲远河店村一个名叫韩家沟的山坳里,他种的几十亩芥菜长势喜人。不久后,它们将全部进入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的泡菜缸。
龚传星说,这些年,除了自己流转的上百亩土地之外,他还组织农户流转邻家的土地种菜,统一品种,进行保护价收购。这样一来,又有500多亩土地变相流转在龚传星的名下。利薄量大,龚传星一年的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跟在外打工收入不会差。
龚传星的成功得益于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2014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一方面有助于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另一方面,农民的承包权不变,只是把经营权流转出去,有助于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活力和积极性。
罗会权说,三权分置既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在务工的同时牵挂家中“一亩三分地”的困扰,又让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在广阔的农村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龚传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罗会权认为,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体主要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之间的流转。现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外,一些单位个人为了拓宽增收领域,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采取转包、转让、租赁等方式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越来越“集中统一”。
企业参与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规模效益今非昔比
罗会权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所实现的规模化经营,产生的效益今非昔比。在郧阳区成立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全市的典型。
该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产品服务行销机制,集农业开发、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国内外营销于一体,生产榨菜、萝卜、金香玉、豇豆、辣椒、调味品等系列产品。
罗会权介绍,为给渝川公司提供加工原材料,2009年6月,十堰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运营几年来,一手抓业务经营,一手抓基地建设,带动了农民致富,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合作社社员从最开始的16人到现在的268人;基地面积从最开始的1000多亩,逐步发展到3万多亩;产量从开始的4000吨,到现在的5万吨;经营收入由开始的600万元,到现在的8408万元;盈余分配从最开始的负债,到现在的290多万元;社员的平均收入从最开始的670元,到现在1.55万元,合作社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各项数据都很喜人,辐射面积越来越大,带动能力越来越强。
目前,该合作社已先后带动郧阳区12个乡镇、200多个村、1万多农户以及周边的丹江口、张湾区等县市区发展加工型蔬菜基地1万余亩、木瓜基地2万多亩,年产鲜菜3万余吨、木瓜4万吨,为加工企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原料资源,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架起了“金桥”。
规划未来,该合作社计划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涉及蔬菜种植每个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分社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率达85%以上。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实现利润2000万元。
罗会权说,在土地流转中,十堰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是最典型的规模化经营。这是农村集约用地、发展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典范,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样本。近年来,十堰各地抢抓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的有利时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抓引导,创新形式抓带动,规范管理抓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来自市经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40.61万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26.265万亩。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77.5万亩,占比超过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