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将于2018年12月15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
一年来,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组委会通过实地采访调研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近千项民生工程案例,经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初审,选出了一批民生工程案例最后入围“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
组委会将对这些候选案例进行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其中网络投票权重40%,专家评审权重60%),综合评出“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名单,并在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隆重发布。
请为家乡竹山投上一票吧!
注意:
1、请点击下面图片,或者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开链接,拉到文章最底部找到016号,为竹山实施乡村振兴“5+1”工程促脱贫,下拉底部点击“投票”!
2.第一批候选案例投票截止日期为11月20日23:00。
静静先带你了解一下
竹山实施乡村振兴“5+1”工程促脱贫
实施单位
竹山县委、县政府
项目概况
竹山位于湖北西北秦巴山区腹地,是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规模为4.8万户、14.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6%。
近年来,竹山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统筹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双帮扶”“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等举措,通过大力实施“5+1”行动,累计出列省定重点贫困村40个,减贫2.7万户、9.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以下。
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竹山县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在全县开展了以产业、绿色、卫生、洁净、亮化等五大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为主的“5+1”行动。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竹山县因地制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烟叶、光伏等绿色产业,把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通过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厂,确保每一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长效产业增收项目。截止至2018年10月,竹山县完成无产业户产业对接3064户,扶贫产业累计覆盖贫困户44505户,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当年新发展茶叶5.7万亩,覆盖贫困户11443户39589人;发展中药材0.7万亩,覆盖贫困户1071户3654人;食用菌制棒能力达到1290万棒,覆盖贫困户1500余户4000余人;特色种植业带动贫困户6271户17619人;畜牧产业带动贫困户12888户38095人;210个村建成光伏电站54座69923千瓦,已并网发电42座66090千瓦,剩余12座3833千瓦11月底前可并网发电,目前光伏项目并网发电量达3200万度,覆盖贫困户10009户;建成农村电商扶贫服务网点200家,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2.6亿元,引导电商创业就业5.6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2万人增收;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70家,累计达到1241家,新注册农业企业9家、家庭农场4家,引导500家农业经营主体帮带贫困户10954户36688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员令。为促进乡村发展,竹山顺势而为,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协同推进。”湖北省竹山县委书记龚举海说。
在发展脱贫产业的同时,竹山县着力实施绿色工程,以本地种树为主,完成“精准灭荒”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25%。持续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出行创建活动,促进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卫生工程,抢抓全省“厕所革命试点县”机遇,集镇、交通、旅游公厕建设及农村厕所改造全面铺开,建成了一批“无害化、洁净化”的文明厕所。全面落实“河长制”,打造清洁水源地,全县水质持续高于国家标准。实施环境连片整治全覆盖,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乡村卫生环境显著改善;实施洁净工程,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实现“庸派特色风格全覆盖,推进农村圈棚整治,实现了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发动群众开展户院步行道建设,在50个“5+1”试点村率先实现了群众出行“晴天不扬灰、雨天不湿鞋”;实施亮化工程,坚持经济节约、适度适用原则,开展节点道路、村道、庭院亮化,基本实现了50个试点村亮化全覆盖,配套建设一批微视频工程,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
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
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
竹山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打造
望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
宜居、富民、和谐美丽乡村
愿竹山越来越好!
为你爱的家乡竹山
投上宝贵一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