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渡船在郧县五峰乡和郧西县涧池乡之间的汉江上行驶。
万里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穿越我市郧西县、郧阳区、丹江口市,奔流不息。她给十堰地区经济、农业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曾因一江阻隔而造成交通不便,“过江难”的问题曾困扰两岸人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汉江郧阳码头上停靠的木制帆船(资料图片)。
建设丹江口大坝和二汽(现东风汽车公司)以前,十堰地区公路交通很少,上至陕西汉中,下至武汉汉口,商贸流通及出行,行船是最主要、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从这里不仅运出了龙须草、药材、木材及矿石,还运回了布匹、燃油等各类生活必需品,从十堰到丹江口,外地人来武当山,都是坐船,汉江两岸的人们渡江自然也靠人工划浆的木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郧县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有时等摆渡船一等几小时(资料图片)。
随着公路交通发展,柴油机驱动的渡轮也逐渐取代了古老的木船。从十堰到郧县(现郧阳区),汽车和行人到江边码头购买船票,等候渡船,轮渡载着人和车辆两岸往返,有时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早上没开船或者傍晚船停班,想过江的人只有望江兴叹。
2006年以前,将军河上一座钢索木板桥连接两岸,行人车辆走在上面晃晃悠悠。
1990年,在郧县城区和柳陂镇之间的汉江上开工兴建一座斜拉桥——郧阳汉江公路大桥,该桥全长601米,1994年初通车,是中国第一座地锚式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当时在同类桥梁中堪称“亚洲第一”。该桥通车,结束了从十堰城区过江到郧县全靠船只运载的历史。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桥题名。
有桥以后,两岸通行方便多了,但要交费通行。按照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当年对过往车辆进行收费,摩托车过桥费为3元,小汽车为10元,客车为25元,许多司机为省钱都是悠着跑。
2009年,郧阳汉江公路大桥对过往车辆收费。当年5月1日,取消收费。
和郧阳汉江公路大桥一样收费的还有连接郧县和郧西的将军河索桥。收费过桥的历史于2009年5月1日零时结束。从这一刻起,经常往返两岸的人们不用再为省过江费用而精打细算了。当年跑郧县至十堰的客运司机何师傅算了一下,自己开的客车过桥费为25元,取消收费后,每个月至少节省1000多元。
今年9月,从丹江口市左岸城区跨越汉江到右岸的沧浪洲湿地公园之间,一座长1300多米的步行桥建成开放。短短几天,其独特的造型和绿色、环保的PU塑胶混合步道就火了,在朋友圈里广为传播,成为我市新晋的“网红景观桥”。
丹江口沧浪洲生态湿地公园步行桥,红色钢结构桥身在蓝天碧水之间犹如一道飞虹。
最近10年间,十堰跨越汉江的桥梁不断增多,仅郧阳城区就有3座,目前正在规划第四座,斜拉桥、钢管拱桥、T型钢构桥、钢架拱桥等样式各异,“过江难”已成为历史。
跨越汉江的种种方式,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以往的木船、摆渡、收费通行,再到如今畅通无阻、悠闲漫步,过汉江成了一种享受。
征稿启事
本报近期推出《十堰记忆》栏目,用新老照片对比的方式,反映十堰这座城市的巨变,讲述我你生活的故事,勾起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提供照片,和我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分享难忘的经历,联系邮箱534381901@qq.com,电话8205690。照片一经采用,即奉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