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堰公交公司拥有两节公交车一百多台,运力大大加强。
秦楚网讯 (十堰晚报)文/记者 杨建波 图/记者 张建波 报道:以前,拥有一辆汽车是很多家庭的梦想;如今,一个家庭拥有两辆汽车也不再是稀罕事。改革开放40年来,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
据市公安交管局统计,1990年,十堰机动车保有量为9860辆,其中大型汽车3374辆、小型汽车2613辆、摩托车2960辆。截至今年7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3777辆,其中小型汽车323797辆。28年间,汽车正从奢侈品成为代步工具。
从步行、坐牛车到出门靠公交
老家在郧阳区的徐老太已年逾古稀,孩子们都在十堰城区工作。“从前村里人出门,近道儿靠两条腿走,远道儿坐牛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徐老太搬到城区,见到最多的就是公交车,用她的话说“终于见到汽车了”。
谈起汽车,十堰人并不陌生,因为十堰就是因车而兴的城市,但在改革开放之初,跑在十堰公路上的汽车主要还是货车,真正能载人的只有公交车。
60岁的王世斌,自参加工作起就与公交车结下不解之缘。从修理工到驾驶员,再到市城市公交集团汽车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他见证了大家出门靠公交的日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二汽(现东风公司)尚处建厂初期,全市人少、路也少,开通的公交线路主要服务于二汽各厂和参加二汽建设的102工程指挥部。当时全市只有7条公交线路,一两公里才设一个站台。根据路程长短,票价不等,4路车全程一角钱,5路车全程一角五分钱。
1977年前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十堰城区人口越来越多,单节公交车已满足不了市民出行需求,两节公交车出现。通过外购和改装,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堰公交公司拥有两节公交车一百多台,运力大大加强。1994年,十堰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开通无人售票公交车的城市,又将两节车改成单节车。
在徐老太的记忆里,那时出门更方便了。
截至今年上半年,十堰超过60岁的驾驶员达到22269人,其中“爷爷辈”驾驶员为21448人、“奶奶辈”驾驶员821人。
从中巴车退市到私家车走进寻常百姓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十堰人对于汽车的认识无外乎“老三样”——富康、桑塔纳、捷达。由于当时汽车并未普及到普通工薪家庭,所以马路上跑的轿车大部分是公车。
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十堰人,有一些记忆是无法抹去的——那就是飞驰在十堰街头的各式中巴车。由于当时城市公交不完善,坐中巴车出行成为十堰人的主要方式。
“大坝、大坝、大坝”“六堰、红卫、花果”……中巴车售票员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如今仍留在不少人的记忆里。
1981年出生的刘厚根,他家当年也承包过一辆中巴车。“每到周末,我都会随着‘自家’的中巴车穿梭于十堰城区的大街小巷。”30多年过去了,早已购买私家车的刘厚根一直很怀念那段岁月。
据市车管所统计,1990年,十堰机动车保有量为9860辆,其中大型汽车3374辆、小型汽车2613辆、摩托车2960辆。当时,机动车主要集中在城区,各县市的拥有量很小。
市车管所一位老民警告诉记者,2000年以后,私家车开始慢慢走进少数市民家。数据显示,200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80893辆,其中汽车30132辆、摩托车50761辆。2010年,十堰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01672辆。至此,轿车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跑得快”到“更高档”
当家中用了5年的轿车在二手车市场售出后,市民李琪立刻和妻子赶往浙江路一家品牌汽车4S店选购新车。
包括李琪在内,准备换车的私家车主大有人在。“其实不换也能开,但看着周围的朋友都在换新车,也想换一辆更高档些的。”李琪正说着,4S店工作人员开始向他介绍一款13万多元的中档两厢车。
李琪的换车经历,正是这些年来十堰市民“大步奔小康”的缩影。随着居民生活日益富足,衣食住行条件大幅改善,私家车源源不断地进入寻常百姓家。
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市共新增上牌机动车36791辆,按上半年178天计算(不含双休日和节假日),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有206辆机动车上牌后“飞”入百姓家。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60万辆,达到603777辆,其中小型汽车为323797辆,按十堰346万总人口计算,平均近6个人便拥有一辆机动车,平均约10个人拥有一辆小型汽车。而在2010年十堰汽车保有量突破40万辆后,2013年1月31日突破50万辆,达到502220辆。
从今年上半年的新车入户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和小型汽车均呈上升势头。其中,小型新能源汽车上牌98辆,去年同期仅有两辆;大型新能源汽车新增上牌32辆,去年为零。小型汽车去年同期上牌数量为22499辆,今年则是23095辆。
如今,走在街上,奔驰、宝马、奥迪等高档车越来越常见,其中奥迪新增数量最多。
5年前,黑色、灰色为市民购车的首选颜色,近年来白色、红色、黄色、蓝色车辆增多,市民的选择趋于多元化。
环保节能、方便实用,是市民选车的重要指标,1.6升左右排量的轿车以其动力性、经济性等因素最受市民青睐。
从争当职业司机到司机“失业”
60岁的黄师傅退休前是一家行政单位的职业司机,开车是在部队学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车需要挂靠单位,没有单位证明不能参加驾照考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量回城知青希望能够当上职业司机,通过各种途径挂靠单位学车。由于学车人数陡增,车管所不得不采取限制措施,对各单位驾驶员人数以实际拥有车辆数为准,一辆车只能配备两名驾驶员,没车的单位不允许学驾驶。由于学车热潮不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收费的专业驾校出现。
“在单位当职业司机早些年很吃香,但到了2000年以后,司机越来越多了。”由于单位公车越来越少,黄师傅退休前已转岗到办公室做后勤,“我也算是失业了。”当了一辈子司机,没想到快退休时“失业”了。和黄师傅一样,很多当年的职业司机现在都“失业”了。
市车管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驾驶员人数突破90万人,达到906792人,如果按十堰346万人口来算,平均不到4个人中就有1人取得驾驶证。而在2010年,全市机动车驾驶员人数为400747名,2014年底达到46万人,2016年底突破80万人。今年上半年,十堰共新增驾驶员50979人,按上半年178天来算(不含双休日和节假日),平均每天新增驾驶员286人。
从数据来看,2014年起,十堰机动车驾驶员人数进入急剧增长时代,不到4年增幅接近1倍。在所有驾驶员中,近60万人持有C1类驾驶证,其中男驾驶员近40万人、女驾驶员20万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十堰超过60岁的驾驶员达到22269人,其中“爷爷辈”驾驶员21448人、“奶奶辈”驾驶员8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