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樱桃沟村是农旅融合的乡村典范之一。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蒋辉 实习生 朱南南 图/记者 张建波 报道:回眸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灿烂历程,农村作为改革的发源地,8亿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从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到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再到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创致富新路子,“三农”工作正在注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
地处秦巴大山深处的十堰农村,在时代的演进中谱写了独属秦巴农民的壮丽史诗。40年来,十堰农村的变革在痛苦中破茧成蝶,在探索中紧跟时代潮流,一代又一代农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穷山恶水变成金山银山。
取消农业税 农民不交税还有补贴
从古至今,上缴农业税似乎天经地义。1958年颁布的《农业税条例》,在我国实行了近半个世纪。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005年12月29日经表决通过,把这项惠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从而使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
改革开放初期,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从改变集体经济的统一经营开始,把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这种改革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方式,但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也没有改变农村建设集体化的机制,这种改革也叫做家庭承包责任制。
农民首先上缴农业税、进行“三提五统”以后,再对成员进行分配。在实行家庭承包制之后,农业税、“三提五统”的责任都按照土地的承包面积划分到户,因此才有“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样一种说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朱红梅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丹江口市一个乡政府工作。那时,乡政府只有20来个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收取 “三提五统”钱款。朱红梅每天跟着老一些的同事挨门逐户收取农业税等款项,收来的钱由自己管理,每星期汇总后上缴乡财税所。“丰年还好说,一到欠收年,人口多的家庭卖粮缴完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的钱款后,粮食捉襟见肘,这时候只得用野菜、树叶混着粗粮充饥。除此之外,还有‘猪头税’‘人头税’‘田亩税’等各种税收,这些成了农民不能承受之重。”朱红梅说。
“现在好了,不仅不收税,还有各种农业补贴,种子补贴、农药化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每年都有几千块钱,就这样很多人还不愿意种地,村里的土地都被流转承包发展农业产业了。”竹溪县蒋家堰镇新生村的农民老张说,村里现在只剩下老人,年轻人都出去发展事业,土地也被集体承包给别人,种植观赏树木、中药材等,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
40年搬4次家 从茅草屋到电梯房
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
提起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家住竹山县楼台乡肖家沟村的张显明滔滔不绝。生于1970年的他,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历了从茅草房到平房,再从平房到电梯房的变迁,从使用旱厕到水冲厕所,从土坯墙到白墙,从满足防风避雨到舒适温馨,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正是改革开放星火燎原的时候,张显明和他的3个姐姐与父亲挤在一间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茅草屋里。那时,3个姐姐读完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茅草屋低矮潮湿,一到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梅雨时节,仅有的木床、木桶全都长霉,地上潮湿不堪,必须往地面上撒草木灰吸潮。
张显明也只读了五年级,因为学校次次催缴学费家里都拿不出,他只得辍学回家跟着父亲干农活,小小年纪就会犁地、种庄稼。3个姐姐出嫁后,他和父亲张罗着盖起两间土房,为此,家里还欠下几十元钱的“巨债”。
1990年,张显明的第一个儿子出生,打工潮开始在村里流行起来,张显明生平第一次走出家门,前往山西长治煤矿打工,在矿工岗位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里,他胸部骨折、腿部骨折,所幸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2000年,他回到老家,两个儿子已经相继上学,他花1万多元钱在原房址上盖起了全村第一栋红砖平房。
“砖木结构,住起来干净卫生,冬季再也不用忍受呼呼灌进屋来的冷风。为此,全村人都来道贺,那时候我们的红砖房在村里特别显眼,一翻过山梁就可以看到。”年近半百的张显明感叹,“我以前想都不敢想会住进这么好的房子。”
2014年,眼看着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张显明和妻子商量着买一套新房,儿子们结婚后可以住在镇上,不用往大山里钻。“年轻人在农村待不住,在镇上买个房子方便些,我们在农村种粮种菜,他们不用担心柴米油盐。”
“我们跟不上形势了,现在国家经济发展得太快,我们刚在镇上买了房,没过两年儿子又在市里买了电梯房。短短40年,我们搬了4次家,这在我们小时候,根本不敢想象。如今是好了还想好,搬了还要搬,大家都想到大城市置业。”张显明说,“推磨用牛,点灯用油”的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三代村医薪火相传 见证农村医疗发展
取消农业税,农民不交税还有补贴。
农村医疗改革也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郧西县涧池乡风景村的三代村医,见证了十堰农村医疗40年的发展历程。
“我的医术是从我岳父那里学来的。”说这话的人叫刘大华,是涧池乡的一名退休乡村医生,如今已年近花甲,他的岳父王昌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最早的乡村医生,在村民眼中,他兢兢业业,始终以解除村民疾病、恢复健康为初心。
刘大华最初是一名乡村教师,后来决定跟随岳父学医。白天干农活,晚上抽空学习,把学的医学知识编成歌唱。“当初走上这条路都是源于岳父的指导。我记得那是1977年,乡里缺乏为父老乡亲看病的医生,我便从教师转行为医生,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做竟是20多年。这些年来,我从未后悔,为能给乡亲们提供方便感到高兴。”
现在的医院按规定作息,那个时候的乡村医生,基本上是随叫随到。“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节日假日,只要有人需要,即使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事,即使睡下了也要爬起来提着药箱赶过去!”
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血气分析仪、四维彩超、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都是医疗事业的物质改变。王大华说:“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村医生要进行医疗培训,送药到手,看病人吞下药才能走。这些年,光医疗室都换了四五个地方了,这怎么不是变化呢?”
刘大华坚守的这20多年里,他用自己的青春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并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儿子刘礼忠。刘礼忠本来在浙江工作,从父亲那里听说乡里有个乡村医生培训名额,便抓住这个机会,准备回家乡尽一份力。他曾用自己的工资去补贴村民们看病的费用,被村民们深记于心。
“国家医疗改革确实很好,村里的医疗条件改变了很多,医疗器械也先进了很多,新农合政策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现在老年人只要有病都会主动到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老年人买药自己基本不用掏钱。”刘礼忠说。
扮靓美丽乡村 提振农业产业
农旅融合、不断发展特色产业的美丽乡村,在十堰不在少数。
郧阳区樱桃沟村是农旅融合的乡村典范之一。该村“八山半水半分田”,自然条件恶劣,水旱灾害频发。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不高,生产能力落后,农民收入有限,属集中连片贫困村落之一。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扶持,全体村民共同努力,樱桃沟村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发展道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村重点实施了产业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等一系列项目。先后新建、改造小水果基地1400亩,蔬菜基地450亩,改扩建村组公路10公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余期3600余人次。 ”樱桃沟村村委会干部周祥说,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粗具规模,贫困农户致富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协调推进。樱桃、草莓等致富产业稳步发展,乡村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樱桃沟正在逐步成为城乡一体建设的先进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村”和扶贫开发的示范村。
像樱桃沟村这样实现农旅融合、不断发展特色产业的美丽乡村,在十堰不在少数。近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第二大支柱产业来打造,突出时下脱贫攻坚的统领地位,继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抢抓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机遇,不断创新机制,彰显十堰农旅融合特色,以城郊休憩游、竹房度假游、汉江观光游为主体,以A级景区为骨干、旅游强县名镇名村为支点、乡村旅游景区(点)为基础、农家乐为网点的区域聚合发展之路,正在打造全产业链的旅游新格局。
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激发农民主体参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农民成立旅游合作社,支持农村兴办旅游公司、旅游农场,切实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培育“主体多样,投资多元”的经营模式,把优质乡村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实现城乡统筹,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