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爱心企业不忘初心、耄耋老人拿出退休金、“老面孔”频频现身、受助学生接力传递爱心……

十堰“圆梦行动”走过17年 3400多万善款助8千贫困学子圆梦

时间:2018-08-31 10:08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耄耋老人拿出退休金捐助贫困学生。(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张贞林 图/记者 蒋辉

今年是十堰市“希望工程 圆梦行动”开展的第17个年头。17年,我们温暖坚守;17年,点滴爱心汇成洪流!3400多万元助学善款,从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精准送到8000多名寒门学子手中。回望过去,“心怀感恩,传承爱心”是永恒的基调,让十堰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一座有大爱的城市。正因为如此,“大爱十堰”托起一座城市“善的力量”,不忘初心,薪火相传,让我们一同记住“十七助”活动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

责任担当,爱心企业不忘初心

帮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心愿,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不仅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阻断贫困代级传递的希望。

十堰市“十七助·希望工程 圆梦行动”活动启动后,不少爱心企业积极参与,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企业的慷慨资助,企业家们的真诚发声,给人以坚实的力量。

十堰市新天阳光贸易有限公司是郎酒青花郎十堰总经销商,经过该公司积极争取,郎酒股份青花郎事业部今年在十堰开展公益活动。7月15日,十堰市2018年“十七助·希望工程 圆梦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在希尔顿酒店举行启动仪式,郎酒股份青花郎事业部捐赠12万元资助十堰40名大学生,十堰市新天阳光贸易有限公司向市希望工程办捐赠8万元,用于“十七助”活动。当晚,郎酒股份青花郎事业部还举行了郎酒青花瓷推介会,拿出1.65L红花郎(15)、青花郎戊戌狗年纪念酒、红运郎酒进行现场拍卖,拍得2.58万元善款,捐给市希望工程办。

“习酒·我的大学”公益助学活动是由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于2006年联合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创办的一个公益品牌。今年,“习酒·我的大学”公益助学行动首次在十堰举办,习酒公司向十堰市“十七助·希望工程 圆梦行动”捐助20万元,资助40名贫困学生,每人5000元。

爱心企业捐资助学,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形成一股爱心接力的暖流,滋润着贫困学子的心田,给他们送去阳光,送去希望。

助学路上,爱心企业争先恐后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国酒茅台·国之栋梁”助学金、中建三局“争先筑梦·青年成长”助学金也落地十堰,帮助十堰68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新生圆梦入学,他们每人获得5000元资助,资助金额34万元。

像这样的爱心企业还有深圳市贺钰投资有限公司、湖北爱婴贝美贸易有限公司、湖北武当太和索道有限公司、十堰翔天工贸有限公司、十堰途圣科工贸有限公司、湖北瑞泰投资有限公司、湖北辉耀拾柒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十堰嘉德华工贸有限公司、湖北轻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十堰亮点广告装饰有限公司……“致富不忘本,饮水当思源”,正是这些爱心企业秉承的理念。不少企业家坦言,虽然目前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但是爱心助学依然是所有爱心企业的心愿,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承担社会责任,将爱心传递下去。

聚沙成塔,社会各界踊跃捐款

爱心是火,溶解冰霜;善良是花,芬芳满径。“十七助”活动虽落下帷幕,但爱心人士向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幕,如同发生在昨日,一种感动油然而生。

在这一长串爱心名单里,既有小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既有白领,也有打工族;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他们献出了爱心,却不求回报,“不想给孩子压力”“忘记这事儿”“不求回报”“我也常常被身边的善举感动,助人如助己,善行有善果,姓名就没有必要留了”……是这群人的共同心声。

耄耋老人捐退休金助学

在今年的助学活动中,有两位耄耋老人,或是来到本报编辑部,或是通过转账,帮助贫困学子。

“你们好,我想给十堰晚报报道的贫困学子夏启锐捐款1000元。”8月23日下午,十堰晚报编辑部迎来一位老人,他身形消瘦,头发全白,戴一顶草帽,颤颤巍巍地走进编辑部大厅,声音极洪亮地询问道。

老人坐定后,慢慢地从手提袋中拿出一张《十堰晚报》,这是8月16日本报报道郧西县观音镇佛洞村贫困学生夏启锐的报道。“这小伙子过得太苦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还能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很不容易。”这位老人说,他看到报道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决定拿出部分退休金捐给夏启锐,尽绵薄之力帮助他顺利上大学。

当记者询问老人姓名时,他摆摆手示意自己听不到。随后,记者通过纸笔和老人交流,得知他是郧阳中学的退休教师,今年已经94岁,也是一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但其坚持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你们不需要知道我的名字,知道我是一名老教师、一个党员就够了。”当记者提出想给他拍张照时,老人忙用帽檐挡住脸。

8月24日上午,一位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本报编辑部,要将1000元善款捐给陈心怡。这位老人名叫杨隆森,今年87岁,是东风公司销售处退休职工。杨隆森告诉记者,他订阅《十堰晚报》已有十多年时间,6年前,他开始关注“圆梦行动”,并陆续资助贫困学子。6年来,他已拿出近万元资助了8位需要帮助的学生。

助学“老面孔”频频现身

在今年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有许多“老面孔”, 杨泽忠就是其中之一。杨泽忠今年66岁,已连续7年关注本报“圆梦行动”,而他的助学之路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23年来,他慷慨资助了十余位学生。杨泽忠退休之后,每年都关注十堰晚报的助学行动,并至少资助一名学生。今年,他又捐助两名学生每人1000元。

8月27日一大早,一位头发花白、身体消瘦的男子来到十堰晚报编辑部,从裤兜里拿出一沓钱交给记者,“这是7000块钱,请你们分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这名男子说,他今年暑期一直在关注“我要上大学”系列报道,联系了几个贫困学生找他领钱,“都没有来,我就送到报社,请你们帮忙分配。”其实,他每年都要拿出自己打工攒下的钱捐助给“圆梦行动”的贫困学生。

爱心人士侯先生是爱心助学的一位“老面孔”了,几乎每年都要资助一到两名学生。截至目前,侯先生已资助了20多名学生。今年,他包下贫困学生王慧4年大学学费。“我资助的学生有的早已经毕业,现在找到了好工作,至今仍在联系。看到他们学业、事业有成,我非常欣慰。”侯先生说。

市民杨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十堰晚报开展的助学行动,并多次伸出援手。今年助学行动开展以来,他已为10位贫困学生捐助了12166元爱心款。淡泊名利的他,不让记者报道他的事迹。

在“十七助”爱心榜单上,这样的“老面孔”太多了,他们尽己所能,不图名利,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已深深刻在城市的爱心榜单上。

感恩前行,爱的传承生生不息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受资助的学生,不卑不亢,知书达理,在接受爱心人士捐赠的同时,也不忘回复一句“谢谢”。“谢谢”二字虽短,却真实表达了受助学生的心声:“特别感谢好心的叔叔阿姨,他们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温暖。我本来还担心没钱上大学,现在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相信一定能顺利完成学业。请大家放心,我会更加努力完成大学学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今年18岁的王春玲已被南昌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录取。6岁时,王春玲的妈妈因病去世,留下她与爸爸、哥哥相依为命。谁知,王春玲的爸爸两年前干活时突发脑出血,后又患脑梗塞,如今偏瘫,不能说话。比她大14岁的哥哥还未成家,兄妹俩轮流照顾着病重的爸爸。看了她的苦难经历,不少爱心人士向她伸出援手,共计捐款14650元。

“获得这么多捐款,我很意外。当这些爱心人士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时,我感到温暖与力量。”这是王春玲对帮助她的人说的心里话,“非常感谢好心的叔叔阿姨让我可以继续我的梦想,也给我的心灵带来抚慰。现在我什么都回报不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大学继续努力,将来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爱在接力传递,8月28日,市民范女士联系记者,表示要资助贫困大学生,请记者帮忙推荐。沟通中,记者得知范女士也是“圆梦行动”捐款的老熟人。“我当年上大学受过别人资助,如今我有能力了,也愿意帮助贫困学生。”今年,范女士分别帮助贫困学生陈心怡和陈金晶,每学期每人资助2000元,还帮他们找兼职工作。

“感恩”、“传承”的种子,已在寒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种反哺……受助学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恩人。助学路上,有了这股感恩的力量,爱的传承必将生生不息。

( 责任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