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张华魁 通讯员 魏文勇 卢勇
近年来,竹山县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涌现出很多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自立自强的故事,他们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真善美。不久前,记者发现一位留守家乡干扶贫的村支书——竹山县宝丰镇曹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柯昌红。
留守深山苦亦甜
曹家沟村位于女娲山以南,距集镇15公里,与该县麻家渡镇和竹溪县县河镇、新洲镇接壤,是省定重点贫困村。
10年前,柯昌红的妻子到浙江宁波帮助创业有成的儿女照顾小孩。柯昌红一人留守在家,从村文书干到村党支部书记,年已57岁。
“两个孩子很早就让我辞职到宁波去,说家人一起生活多好,镇党委书记看重我,让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了。这几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听组织的话算个啥事?!”柯昌红说。
当了16年木匠,又当村干部,妻子贤惠能干,柯昌红习惯 “有人伺候”。一人留守在村里,洗衣、做饭成了大难题,年近半百的柯昌红从头学起。
“半边山只住了我一人。”柯昌红的家在距村委会不远的山上。推开厨房的门,冷锅冷灶。打开碗橱,仅有一碟辣椒、一盘酸菜。柯昌红一心忙村上的事儿,经常只顾得煮碗面条,面条还得折成几截——水量仅需盖住锅底,整根面条不好入水;再就是,柯昌红满嘴假牙,面条要煮烂才好嚼。
“上次去他家,我给他洗了一摞碗,要不然他连个干净的碗都没有。”村后备干部柯毅一点儿也不给村支书面子。
定居宁波的儿女说不动父亲,只好每年回来四五次看望他。
去年柯昌红感觉身体不适,请假到宁波,儿女安排他住院接受检查和治疗。没住几天院,他急着要回竹山,儿女只好给他买了一大包药带回来,让他慢慢调养。
“儿媳上大学就入了党,她支持我留下来,她说既然镇党委书记都留你,说明你作用很大,就留下来呗!”柯昌红说。
虽然日常生活清苦、扶贫工作任务重,但是有组织上的肯定和家人的理解支持,柯昌红不急不躁,总是笑眯眯的。
坚守初心为民乐
当村干部前,柯昌红是有名的木匠,做木工活16年。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活儿要做好,钱要少算。
入了党、当了村干部,柯昌红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曹家沟村山大沟深人稀,上传下达离不开电话。精准扶贫启动后,不论公事、私事,柯昌红都用自己的手机和在全国10多个省市打工的村民联系,电话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儿女怕欠费停机和父亲联系不上,抢着给他交话费。
柯昌红有一个包,里面装的是一户一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票、社会养老保险发票,一沓沓装订在一起。柯昌红说: “都是乡里乡亲的,帮忙先掏钱垫付很正常。”有打工的村民过年也没回来,柯昌红就一直垫着。
不少村民在宝丰、麻家渡集镇租房居住、陪读,柯昌红经常 “出山访问”——入户开展大走访。出县的,他一一打电话联系。村民有事也都愿意给他打电话,他也乐于帮村民办事、跑腿儿,不厌其烦。
“村民都装在老柯的心里。”宝丰镇党委书记杨明章说, “他就像一位家长,靠电话和声音也能把村民团结在一起。”
守望家园情满怀
曹家沟村308户1041人,因为地处偏僻,村民大多外出务工。
在柯昌红眼里,曹家沟村除了有点偏僻,地方不差。他带着记者看了村里的宝贝——两棵百年大樟树。他还指着村里的山沟说: “这里一年四季水长流,风光无限好!”
谈起精准扶贫以来村里发生的巨变,柯昌红喜上眉梢。
去年6月,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今年元月,10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投资20多万元的村教学点校舍正在装修。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个,安置贫困户62户156人,宽带全部架设入户。硬化了村委会到二组茶园的2.5公里产业扶贫路。建成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大多数农户吃上自来水,正在另建2口水窖,村民将彻底告别挑水吃和天干无水吃的历史。
柯昌红说,驻村帮扶的县教育局扶贫工作队和村上已经计划好,下一步要硬化全村通组公路,打通断头路,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业;新建两个分散安置点,实施危房改造,全面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依托合作社做大茶叶产业、养殖业,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如期脱贫。
“通过精准扶贫,村里发生巨大变化。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他们也该回来了。”柯昌红望着远山,满眼希冀,“曹家沟村振兴的希望就是这些年轻人!”
为培养村后备干部,柯昌红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好在三名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被感动,回村学着当干部。
“杨书记给我交代了一个任务,培养接班人,我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说起今年换届去留,柯昌红说, “我写了退休申请书,批不批准是镇党委的事,我听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