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 特约记者 范珉 张华魁 报道: “只要勤快,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8月1日清晨,竹山县官渡镇贫困户李堂菊步行3分钟,来到蒸盆制作“扶贫车间”开始洗菜。转眼间,她上班已半月有余。她说,这份工作既发挥了特长,又不耽误照顾家庭,她很喜欢。
李堂菊今年48岁,一双儿女分别念大学和初中,71岁的母亲身有残疾,丈夫辗转多地打工却收入微薄,一家人日子过得艰难。7月初,官渡镇依托兆华山野菜公司创办蒸盆制作 “扶贫车间”,李堂菊通过面试、体检,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
该车间利用猪肉、豆腐、土豆、香菇等本地原生态食材,生产真空包装的蒸盆,定点销往武汉俏楚食品公司,再输向商超、酒店。目前,该 “扶贫车间”与60多户贫困户签订帮带协议,预期年人均增收1.8万元。
在竹山,有大量贫困人口因缺技能、患病、需照顾家庭等原因守在家中,就地增收无门,成了脱贫路上的“老大难”。为帮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竹山鼓励县内企业和返乡能人,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厂房式或居家式 “扶贫车间”,发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该县已建成“扶贫车间”53家,吸纳3335人就业,其中58%是贫困人口。
“扶贫车间”一头连着乡村的妇女和老人,一头连着沿海甚至国外的企业,充分挖掘了农村的人口红利。麻家渡镇柿树坪村华康电子扶贫车间主要加工电子滤波器,有60名留守妇女在车间务工,200人领原材料回家加工。麻家渡镇黑虎村的段海霞,平时忙于照顾一双儿女和90多岁的爷爷,空余时间都用来做工,就连回娘家也要带上几百套原材料。 “穿线挂线的活儿不累,每月能挣两千元,给老公减轻不少压力。”段海霞说。
工厂进村,解决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机遇。今年,福建泉州石狮市君浮服饰公司在柳林乡、麻家渡镇建起3个“扶贫车间”,雇用200多名工人。公司负责人吴守铨说,沿海地区工人不好找,来竹山发展,不仅有充足的劳动力,还能节省20%的用工成本,这让公司有优势竞争到更多的订单。几天前,公司刚加班加点完成一批羽绒服出口订单,又接下一个制作1600万只环保购物袋的外贸订单。
为支持 “扶贫车间”发展,竹山把培训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开展 “一对一” “一对多”定向就业培训,使扶贫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此外,在人口集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扶贫车间”旁建设安幼养老中心,对儿童、老人进行日间照料,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预计到年底,全县 “扶贫车间”将超过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