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形的门楼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蒋辉 通讯员 孟正圣 罗锦华 报道:在竹溪县蒋家堰镇新生村(俗称卢家梁),有一座距今近三百年历史的卢家大院,虽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但当年建筑之宏伟、人丁之繁盛,仍依稀可见。它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历程,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庞大的庄园
清乾隆年间,卢氏家族世祖卢周监携家眷从武昌到竹溪为官,闲暇之余考察了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最终被云雾山麓一个叫做“仙人撒网”的地方所吸引。
据老人们讲,“仙人撒网”源出云雾山。云雾山,乃昔日竹溪古八景之一,山上有个寨叫保合寨,登上山寨向东北方向远眺,西从楚长城、东至中峰观,环山绕水,视野开阔,恰似仙人撒网。卢周监当即下定决心,就在仙人撒网的核心地带建造房舍,安家落户。
卢周监和儿子卢师颜、卢师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按照源于武昌府的图纸设计,开始兴建房舍。历时三年,一座三台阶八字门楼,三进五出,石板铺路,五口天井相连,青砖灰瓦,坐东朝西,庄严雄伟,气势恢弘的庄园建成了。
庄园正门是典型的八字门楼,门楼外面八字分开,像古代官府小衙门。门楼上层是木架瓦覆的“雨檐”,两檐飞翘。其下正中是一块方形门匾,上书“水绕山环”四个鎏金大字。门楼外,照壁彩绘双凤,照壁前各有一头石狮,形象逼真,喻为“金狮解带,双凤朝阳”。
走进门楼是40米长的青石条甬道,甬道两边是耳房,耳房之外有两个小天井,甬道尽头便是厅房。厅房的石门也十分壮观,据说是鲁班传人一夜建造,它的石门顶板、石门站方、石门坎、石板墩合起来达万余斤。
左右两边是厢房,东西厢房的外面各有一个天井,正前方就是高出厢房很多的正厅。正厅的精墙由六扇镂空雕花的山木门组成,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有手持笏板的朝臣、打虎的武松、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仕女奴婢等不一而足。
国字形大宅院占地约几千平方米,可举办500多人的庆典活动,四周还有高大而坚固的围墙。清末到民国时期,时局动荡,兵匪不断,但是因为有这座庄园,卢家和当地的人才得以保全。卢家大院当年的富庶与繁华,可想而知。
神奇的木像
木雕上的农耕文明
卢家大院主要创建者是卢周监之子卢师颜,字圣一,生于清乾隆四十年,殁于清道光二十九年,享年74岁。他是国学生,一生司农经商,颇有家资。卢师颜在世时便自请工匠雕刻木像,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木像的面容皮色仍像活人一样。
据老辈人讲,木像颇有灵气。有一次卢氏祠堂失火,卢家大院的正厅响声不断,供奉在大厅的木像,满头大汗,后生们认为要出大事,赶快奔走相告。等人们跑出大门,只见卢氏祠堂那边红了半边天,原来是祠堂失火了。从那以后,人们都认为木像有灵气,每到逢年过节,卢氏家族各院的人,便用八抬大轿将木像迎进送出,一路鞭炮,一路锣鼓,好不热闹。
卢家后辈卢霞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小学的她经常在这个院子里玩耍。说到木像,至今还有印象。她说木像是一尊正在看书的座像,面色红润,鼻梁高挺,胡须稠密浓黑,人物容貌鲜活,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民宅的鲁殿灵光
有砖雕的墙头
卢家大院属徽派建筑风格,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它是鄂西北山区仅存不多的老宅,是竹溪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算得鄂西北老宅的“鲁殿灵光”。
大院正厅精墙六扇花窗,镂空雕花,亭台楼谢,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几十年前,有人想买花窗,每扇出价5000元,族人不准卖,可见价值不菲。精墙花窗规模大,保存完好,艺术价值高。尤其是世祖卢师颜的木像,其人物造型和彩绘漆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石雕、砖雕艺术也是上乘的。砖雕虽然小,却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品。在门楼的墙头下面的弧形凹槽处有两处砖雕,是一对线条圆润细腻的浅浮雕卧狮。这样的砖雕,在郧西上津古城、竹山的官渡、竹溪的甘宗祠、敖宗祠,乃至鄂西北许多古代大院都没有见到。
屋脊脊吻装饰也有特色。有正吻、垂脊吻、角戗、套兽等。其飞檐下面还有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祥云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水墨画,线条优美,质朴高雅。正厅的屋脊中间是一顶古代的官帽,两边几米长的泥瓦立在屋脊上。
如今的卢家大院,已不见昔日的规模与气势,八字门楼的檩梁木架部分已经腐朽,几间耳房业已坍塌,几个天井已不复存在。
目前,蒋家堰镇政府准备划拨专项资金对卢家大院进行抢救性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