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范学锋
中国剑术历史悠久,有其深厚的传统。而武林中素有武当剑、少林棍、峨眉枪之说。可见武当剑法在中华武术中影响巨大。丹派剑术系武当派内家剑法,是古代武当山道教的镇山剑法之一。据传由张三丰取《易》道,为护道而创此剑法。
据《道统源流志》载,元顺帝时,张三丰在武当山收弟子8名,至嘉靖年间游浙江鄞县四明山,续传张松溪一人,前后共9人,成为三乘九派。张松溪列为下乘第九“丹”字派之一。近代所传武当丹派剑术即是“武当下乘丹字派第九派”的简称。
据记载,武当丹派剑术大法取诸八卦为8场,以64卦为64势,以384爻为384手。若要以时变易,一卦一时,则64卦不同,剑之64势亦不同。一爻一时,则384爻不同,剑之384手亦不同。因此素以奇巧善变著称,集各派剑术之长,不仅有前后左右之变,还有腾空击舞、一发即至;全套单练剑法为132式,演练时可以分路单练,也可以连续演统;剑路可长可短,无花招舞姿与重复之式。练习时要求身体放松,动作自然,精神疑聚,排除杂念,意静神闲。
该剑法特点在身与剑合,剑与神合。据传三丰祖师创造此剑法,教人先练内勇(大约指剑神聚精固气),次练外功,最后才教以手、眼、身、步各法,传以剑术。一般剑术在要领上要求是“剑身合一”,而武当丹派剑术则要求“神、剑、身”合一,多出一“神”。
武当丹派源流,过去鲜为人知。自九代传人宋唯一在《武当剑谱》中详为记载后,才多为世人所知。第十代传人李景林曾任天津督军等要职。据说他早年成名,在全国大力倡导武术,广传丹派武功。1920年,他驻军天津小站,张榜招考武术教习,将独占鳌头的考生杨奎山(林甫)收为入室弟子。1929年,他出任在杭州举行的首次全国武术打擂比武大会评判委员长,武术界不少成名人物纷纷前往杭州拜李景林为师,仅据《武当剑法大要》一书记载,就有44人。武当丹派第十二代传人认真推广丹派武功,参赛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均获优异成绩,并在国内和美国等地,正式收授十三代弟子数十人,且精英辈出。
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