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彭城世第”历经200多年风雨,但古韵犹存。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张贞林 通讯员 张斌 黎霞
四月春光明媚,从郧西羊尾集镇沿龙潭河溯流而上5里左右,依山傍水的一座古民居映入眼帘。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虽历经200多年风雨,但古韵犹存。正门上挂着的“彭城世第”牌匾告诉来往者,这家的主人姓刘,是刘邦的后人。
这座古民居建于何时?牌匾有何含义?记者采访了这座古宅的主人和当地文化人士,揭开房子背后的故事。
郧西深山藏两百多年古宅
“山雄谷幽瀑如虹,世外桃源出龙潭。”因国家4A级景区龙潭河得名的龙潭河村位于郧西羊尾集镇附近,龙潭河穿村而过。以前,这个村子因盛产火纸而远近闻名,有着“古代蔡伦造纸作坊群”之称。
随着火纸的俏销,这一带人腰包渐鼓,他们大兴土木,建房造屋。因此,沿龙潭河溯流而上,留存了许多古院落、古民居,已经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名录的就有钟家大院、彭城世第。
古民居“彭城世第”依山傍水,位于龙潭河边。和村里别的房屋明显不同的是,尽管房屋比较破败,但依旧高大坚固,古朴厚重。走进古民居,只见飞檐门楼、马头墙、镂空石雕窗、条石墁地……种种细节都告诉我们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房屋。
古民居的大门挂有“彭城世第”的牌匾,了解门匾文化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座古民居的主人姓刘,是刘邦的后人。记者询问附近村民“彭城世第”的来历,却少有人说得清楚。
在羊尾镇文化干部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叩开了这座古民居的大门,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独居于此。经过攀谈,得知这位老人是近几年才住到这里的,与房屋主人是亲戚关系。老人介绍,这座民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原来的主人姓刘,曾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后来搬到集镇居住。
“彭城世第”牌匾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彭城世第”的牌匾告诉来往者,这家的主人姓刘,是刘邦的后人。
经过辗转打听,记者联系上了彭城世第的原主人刘顺湘。刘大爷今年82岁,耳聪目明。回忆起祖辈的过往,他侃侃而谈。
“‘彭城世第’是我们刘姓的堂号,表示我们是刘邦的后人。我们的族谱也明确记载了这一点,可惜的是后来被毁。”刘顺湘介绍,300多年前,他们的先祖从武昌府金牛街顺汉水而上,最后在郧西羊尾的付家沟落户,种地为生。随着人口增多,仅靠种地不能维持生计,刘顺湘的太爷就搬到现在的龙潭河村,以造火纸为生。
羊尾镇政府干部沈昌春对地方民居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他介绍,作为外迁移民,多数人都十分重视谱牒的撰修,不论生活如何坎坷,不论迁徙何地,都会把本家族氏的源流记录保存下来,民居门匾就是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分支别居的异乡人,不免感到空虚和孤独,这时,门匾起着激唤崇祖意识的作用,使分支别居的异乡人感到家乡亲人就在身边,脚下的这块新居地就是祖居地。同时,人们通过门匾来取得同宗群体的归属感,提高分支别居者的社会地位。
“门匾、牌坊的传承,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沈昌春说,为便于区分,中国历史上每个姓氏都有郡望和堂号。彭城堂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源出西汉皇族。西汉将项羽的都城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就是现在的徐州。徐州管辖着几个县,其中一个是沛县,而沛县正是刘邦的老家。楚汉相争时,刘邦称沛公。因此,彭城郡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确凿无疑,史料早有定论。
经营火纸,风靡川陕豫一带
刘顺湘说,祖上搬到龙潭河村经营火纸后,家境慢慢转好,在他太爷爷手上盖了这座民居。为了标示姓氏的悠久与荣耀,就在大门挂上“彭城世第”的牌匾。
“彭城世第”古民居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风貌基本保留下来,墙上的各种绘画依稀可见。在“彭城世第”院落前,当年造火纸的作坊还在,腌竹池、晒纸场及遗弃的造纸用具,仿佛诉说着这个院落繁荣的过往。
在刘顺湘看来,顺水顺路的交通条件为羊尾火纸的运输提供了便利,几乎“家家造纸,日夜不停,远近闻名”。那时,从村头到村尾共有30多家火纸作坊,再往龙潭河延伸,有50多家作坊。
刘顺湘说,从这里出产的火纸,走水路可达武汉,走陆路向川、陕、豫一带延伸。从自产自销到计划经济时代,再到市场经济时代,在中国人特有的丧葬文化需求下,羊尾火纸远销全国各地,有的地方甚至很多火纸艺人都未曾到过。
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经营火纸,这里的刘氏族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羊尾的刘姓人大都是刘邦的后裔,约有2000人,分布在羊尾的双堰、付家沟、龙潭河等地。”刘顺湘说,作为一个传承近千年的大家族,他们的祖训要求子孙后代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能做到“以孝为先,有礼有节,廉洁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