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一天的设计调配量大概有6000袋,曹楚湘每天上午至少要站着工作两小时。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报道:文/记者 郑皑 图/记者 吕世银 凌晨4点多,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有人却早已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天。59岁的曹楚湘是国药东风总医院的一名药师,他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为的就是把好用药第一关。日复一日、寒来暑往,即将退休的他用坚守保障用药安全,为患者带来温暖和安心。
每日天未亮就赶到医院
6时24分,曹楚湘进入中心二级库房,按照汇总标签取药。取出药品,曹楚湘在每单剂量药品上分别贴上标签。
1月12日凌晨5时25分,记者来到大岭路大岭小区时,周围还是一片寂静,路边行人寥寥无几。在昏黄的路灯下,记者见到了在小区门口等候的曹楚湘。他每天坚持凌晨4点多起床,简单吃完早饭后,再步行10分钟到医院,可以说是医院上班最早的一批人。
曹楚湘是湖南湘潭人,1974年便跟随父母来到十堰,目前已在国药东风总医院工作了33年。
去年3月,该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成立,他和同事开始专门负责医院13个科室的输液用药调配工作。三班倒工作制确定后,最年长的曹楚湘抢先揽下了最早一班、最琐碎的活儿。
在前往医院途中,路边有积雪尚未融化,路灯时亮时暗,凌冽的寒风不时刮过来,将曹楚湘的耳朵吹得通红。
一路上,曹楚湘一边与记者交谈,一边习惯性地掏出手机,翻看微信群里发送的病房用药消息,“这些都是昨天下午6点以后新开的医嘱,提前了解可以避免在调配系统上审方时遗漏信息。”
曹楚湘告诉记者,他自上中学起就有早起的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起可以多做很多事情。”5时40分,曹楚湘准时到达医院,此时,外面还是一片漆黑,住院大楼已灯火通明。
每一批药品要核对7次
6时40分,曹楚湘已连续工作了1个小时,由于同事陆续到岗,各功能区的工作启动,他更加忙碌起来。
进入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曹楚湘递给记者每人一双鞋套和一只口罩,然后麻利地换上蓝色工作服,戴上帽子,快步向空调机房走去。由于该中心操作间的室温需控制在18℃—26℃之间,曹楚湘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设备、调室温。
巡视完污物外送室、洁具清洗室等功能区,曹楚湘看了看手表,时针指向6点,他又迅速转向办公区,登录调配系统,开始逐字审核医嘱。
其间,曹楚湘发现,微信工作群传过来的一条新用药信息没有进入系统,无法审核。他随即打电话向相关科室核实,两分钟后,这条用药信息顺利进入系统,“遇到这种情况得立马处理,不然会给病房的同事和患者带来不便。今天未处理的医嘱只有5条,不需要花多长时间,平时最多时有20多条。”
确认所有医嘱用药合理后,曹楚湘将患者摆药单打印出来,同时打印住院药房退药单,记下账目,完成当天的第一次审方工作。
6时24分,曹楚湘进入中心二级库房,按照汇总标签取药。取出药品,曹楚湘在每单剂量药品上分别贴上标签,仔细核对后,再将药品分类摆放在不同颜色的筐中,再次核对一遍后,这批药品才被传送入仓,“为了多层次保障用药安全,每一批药品需经过7次严格核对,所以,做这项工作要格外认真,不能有半点差池。”
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为了多层次保障用药安全,每一批药品需经过7次严格核对,才能被传送入仓。
6时40分,曹楚湘已连续工作了1个小时,由于同事陆续到岗,各功能区的工作启动,他开始变得更加忙碌起来。
7时20分,当天第一批229份药品在护士的操作下完成混合调配,这时,曹楚湘需要站在电脑前将这些成品一一扫描复核,然后盖章、打包装箱,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0分钟。“我们中心一天的设计调配量大概有6000袋,这只是很小一部分的工作量,每天上午至少要站着工作两小时。”
曹楚湘介绍,为防止出现调配和成品输液发放错误,提高输液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成品复核这个步骤格外重要,“这一步要按照标签内容逐项核对,得特别注意检查确认无理化变化、无破损渗漏情况。确定成品准确无误后,才能在上面盖章。”
据了解,盖上4个核对印章的成品药最终将被送往各个临床科室,目前,该中心已相继对医院肿瘤科、消化科、血液科、心血管内科等13个科室开展静配工作,用药需求较大。一般情况下,曹楚湘上午的工作在9点左右接近尾声,待成品复核间清场完毕,他才能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下午两点到六点,曹楚湘还得将上午的工作再重复一遍,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
曹楚湘是该中心年纪最大的药师,今年59岁的他即将退休。他表示,自己一辈子都在和药品打交道,现在面临“退场”,感觉还很有干劲儿,也有些不舍。“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间接与患者关联,无论是‘幕后’还是‘主角’,都要做好本职工作。配药是人命关天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就是个良心活儿。”